狠抓大田期防控,助推粮食稳产丰收
来源:贵阳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11-05    作者:佚名

  

  当前,各地水稻已全部移栽大田,稻水象甲成虫从秧田开始转移至大田危害。根据近期疫情监测与普查,个别水稻种植区域稻水象甲发生偏重,并有产卵孵化成幼虫,开始危害水稻根部现象,若防控不力,容易引起烂根,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威胁粮食生产安全。

  

  一、发生动态

  截至2025年6月16日,我市稻水象甲疫情中等发生,局地大发生,发生区域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观山湖区8个区(市、县)64个乡镇326个村。全市疫情发生面积为106567亩,其中大田发生面积为89328亩,秧田发生面积为17191亩,田埂、沟渠等发生面积为48亩。大田期成虫一般虫口密度为5-30头/百丛,最高虫口密度为270头/百丛。

  二、防控情况

  目前,全市开展疫情普查236480亩次,累计防治167660万亩次,防治效果为85.5%,疫区防控率达100%,通过开展“喷、撒、浸”药剂防治,有效降低秧田和大田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虫口密度。

  三、防治要求

  (一)抓细工作落实。各地要高度重视水稻大田期稻水象甲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粮食生产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以“虫口夺粮”保丰收为目标,聚焦当前防控关键和重点,强化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压紧压实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安全底线。

  (二)抓牢监测普查。各地要严格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贵州省稻水象甲疫情普查与防控》工作要求,加强大田期水稻疫情监测普查,全面掌握疫情发生动态。植保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摸清虫口密度,掌握水稻根部幼虫和叶片成虫危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清晰;针对偏重发生区域,要加强重点监测,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做到一个发生区域一个防控策略,切实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少的损失。

  (三)抓实技术指导。各地要结合农业创新创业行动工作要求,加强稻水象甲防控技术指导,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身边,大力开展高效防控新技术新方法宣传和培训,增强水稻病虫害防控意识,提高农民防控技术水平,提升群防群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全方位遏制疫情扩散危害。

  (四)抓紧疫情防控。当前,水稻大田期稻水象甲虫主要为第一代成虫。经监测,个别辖区水稻田块成虫发生危害偏重,随着气温升高,成虫陆续开始产卵,并孵化成第一代成虫危害。各地要抓紧大田防控关键时期,以幼虫和第一代成虫防控为主,兼防“两迁”害虫,明确防控重点区域,通过撒和喷等方式,有效阻截疫情扩散蔓延,减轻水稻危害损失,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

  (五)抓好科学用药。各地要认真贯彻“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方针,全面按照《贵州省稻水象甲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加强防控用药技术指导,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做到技术到位、靶标精准,防效突出。当前大田期稻水象甲疫情防控用药,成虫防控:可每亩用10%醚菊酯悬浮剂80-10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或每亩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9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幼虫防控:亩用1%噻虫胺颗粒剂2公斤,与10公斤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或亩用22%吡虫啉·毒死蜱乳油250毫升,与10公斤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保持水层4厘米,处理后一周不排水灌水。

  一审:冉 隆 勋

  二审:李    树

  三审:敖    俊

  


原文链接:http://nync.guiyang.gov.cn/xwdt/kjzc/202506/t20250618_881570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