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成功实践人文经济学的密码
来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31    作者:佚名

  人文经济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这两年成功“出圈”,究其原因,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首次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实践好人文经济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经济学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彰显了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人文经济学既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提的,我们就来说说苏州实践人文经济学的一个鲜活样本——吴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吴江作为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目前保留着苏南地区最大规模的蚕桑生产基地,拥有56项非物质遗产项目。近年来,吴江积极保护蚕桑资源,大力传承弘扬传统丝绸文化,通过引导蚕桑丝绸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吴江蚕桑种养与丝绸文化系统、吴江基塘农业系统分别入选第六批、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让尘封的文化遗产华丽转身,迸发出新的经济社会价值。文化遗产述说着过往,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文化传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起源于12世纪的宋锦是丝绸三大名锦之一,有着“锦绣之冠”的美誉。近代以来宋锦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吴江的一些丝绸企业成功研制了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各项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机,不仅“复活”了宋锦,而且实现了宋锦产业化。借着人们热衷新中式、国风的东风,越来越多注入时尚元素的宋锦产品供不应求,宋锦以全新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进入寻常百姓家。技术上的创新、头脑中的创意缺一不可,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铺展,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农耕文明不但不应被遗忘,反而要努力从中汲取经济发展的丰沛养料。走进吴江,看到如镜的鱼塘被阡陌纵横的桑林分割成块,云影投射其上,桑影倒映其中,鱼儿在塘中穿梭游弋,好不悠闲惬意,这便是古已有之的桑基鱼塘——塘埂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堪称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桑基鱼塘重现发展活力,得益于吴江持续保护传统基塘农业,发展“溇港型、田园型、湿地型、聚落型、湖荡型”等五种类型具有地域特征的桑基鱼塘。吴江制定蚕桑生态补偿办法和考核办法,成为第一个将桑园纳入生态补偿的地区,对于符合要求的桑园每年每亩给予4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生态补偿,促进蚕桑产业生态绿色发展。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才能彰显出中华农耕文明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价值。

  让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吴江多年来致力发展蚕桑丝绸旅游,每年举办的盛泽丝绸文化节、震泽蚕花节、吴江桑葚节等节庆活动。活动期间,小满戏、水乡婚礼、花船巡游等热闹上演,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遍布吴江全域的丝绸展览馆产业园,让蚕桑丝绸文化充分融入旅游业态,彰显出丝绸发祥地的文化底蕴。目前,吴江已构建起“蚕桑种养+丝绸加工+蚕桑文化旅游”产业链,年均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链接和拓展好乡村文化中具有农耕文明特质、民俗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才能实现农文旅等相关产业的交叉耦合,共赢共享共富的目标也就更近了。

  吴江的成功在于从“人”的视角俯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很好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重要命题。江苏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达10个、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达32个,必须要以人为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推动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赋能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9/18/art_12502_113639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