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资源”变成“金饭碗” ——解码“尧告模式”如何焕发新活力让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眼下,正值初秋。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在绿树中若隐若现,原汁原味的建筑处处透着一股浓郁的苗族风情。

  “土疙瘩”助力群众增收

  在不远处的山林里,尧告村的1000多亩茯苓基地迎来大丰收,尧告村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挖藏在木桩底下的茯苓,没一会儿,村民们便将一个个黑乎乎、不规则形状的“土疙瘩”完整地挖了出来,经过简单处理后,就可以装袋、搬运,送到当地的收购点等待出售。

  “药商到村收购茯苓,收购价每斤2.5元左右。”说起村里的特色产业,尧告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茯苓基地负责人梁文荣信心十足。

  梁文荣介绍,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一种菌类植物,是著名的中药材,市场前景广阔。茯苓种植周期短、管护技术简单、收益好等特点,让茯苓种植成为当地群众的首选种植产业。

  “在茯苓种植基地及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尧告村及邻近村屯共有187户农户种植2000多亩茯苓,产值约1200万元。”杆洞乡副乡长廖首说,茯苓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我们到基地干活、采摘茯苓,每天能有100元呢!”在基地采摘茯苓的村民韦孟芬说,尧告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林下茯苓、灵芝等作物,也为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带来了收入。

  “大风车”引领绿色发展

  依托丰富的高山森林资源优势,杆洞乡不仅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盘活林地资源,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还充分利用高山丰富的风力资源,发展风力发电产业,促进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融水杆洞乡尧告村的摩天岭风电场项目,一组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丘陵之巅,一扇扇白色的叶片宛如“大风车”缓缓旋转着,与蓝天白云、摩天岭高山牛场的景色融为一体,为海拔高达1900米的摩天岭云端牧场增添壮美的景观。

  在这里,“大风车”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也成为融水全域旅游的又一旅游胜地。

  “每年7月-8月,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旅游。”尧告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宇介绍。

  “拉鼓节”传承民族风情

  吸引游客的是云端牧场的壮美景观,留得住游客的则是神秘的三百尧告苗族拉鼓文化。

  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神秘而古朴,数百年来有序传承,成为苗族传统祭祖祈福文化的“活化石”。以三百尧告苗族拉鼓节为代表的“苗族拉鼓习俗”于2018年12月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百尧告苗寨也被誉为“中国广西苗族拉鼓文化圣地”。

  近年来,在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百尧告苗寨的近5000名村民参与建设融水苗族拉鼓文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全面系统展示融水苗族拉鼓文化,让其成为“永不落幕的苗族拉鼓节”。

  “这里生态好,风光美,民族风情浓郁,我们非常喜欢这里。”游客陆雪和朋友自驾来到尧告村,乐不思归。“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纯真善良的人们,让我们放飞心灵,真切体验到了别样的诗和远方。”

  “我们以融水苗族拉鼓文化博物馆为平台,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小高地,形成了乡村文化振兴‘尧告模式’。”尧告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宇介绍,在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上,融水三百尧告苗寨的乡村文化振兴“尧告模式”从全国众多征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2021年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

  以特色种植产业为基础,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搭建文化展示新平台,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底蕴、精神和价值,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新办法,如今,尧告村在建设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中国广西苗族拉鼓文化圣地”的路上越走越宽。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lz/t1887612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