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节日益临近,粽子开始进入销售旺季,位于九台区卡伦湖街道王家村的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的订单纷至沓来。厂区前,村民们正忙着把刚下线的粽子打包装箱,等待运往全国各地市场;车间里,生产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四处弥漫着粽子诱人的香气。
“咱们这的食品供不应求,在这工作,创收、持家啥也不耽误。”经过培训走上生产线成为产业工人,乡亲们眼神里透着兴奋劲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市民餐桌,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过去,王家村以盛产黏豆包而远近闻名,但随着产品走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和销售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扩大产量和经营范围,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重新整合了村里的小作坊,逐步建起食品加工厂,为村里的农产品打上了“精包装”。
年产粽子200余万个、冷面70余万公斤、黏豆包20余万公斤……成立10年来,从200平方米的农村作坊,发展成2000多平方米的乡村工厂,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家大业大”。
乡村工厂如何做成了大产业?这得益于纯手工的制作工艺和真材实料。
走进加工车间仔细观察,村民们动作娴熟地包好馅料,巧手一收一拢之间,一个紧实精致的粽子便成型了。“虽然生产条件改善了,但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的方式不能变,这是决定粽子是否纯正和黏糯口感的关键。”唠起自家的产品,企业负责人唐淑颖很是自豪,“我们村有种黏稻子的传统,粽子、黏豆包、年糕等产品的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通过和当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收购黏米10万公斤以上,在村内形成‘粮头食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端午节前开始包粽子,6月份转向生产冷面,9月份开始做黏豆包,入冬后蒸年糕……唐淑颖的笔记本上,早已列好了食品厂全年的生产“周期表”,“咱家生产不间断,一年到头安排满满的。”很多乡村工厂都专攻某一方面,但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却选择“全面开花”,“农产品加工面临原材料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多种经营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能合理利用时间差,拓宽销路、打开市场,带动周边农民就近务工。”唐淑颖说。
“以前农闲在家没事干,现在村里有了食品厂,我们夫妻俩就来这打工,一个月能挣上万元。”王家村村民王淑敏说。
唐淑颖说,小于子食品有限公司还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帮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的双赢。
小产业做出“大名堂”,摇身变成“金干粮”。这种透着黑土地朴实劲儿的乡村产业,渐渐发展成为王家村的新型致富产业,成了当地一张耀眼的名片。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ncpjg/202306/t20230607_87205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