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来源:    时间:2021-12-01    作者:

  

  

  

  今年来,襄阳市锚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全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聚力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

  一、坚持三个谋划,高起点定位重点农业产业链

  一是突出特色谋划。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特色文章,组织专班深入基层,坚持市场导向,精准分析现状,层层号脉、多方共商,确定了粮食、生猪、特色淡水产品、蔬菜、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林果、道地药材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制定了符合市域实际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方案。二是对标先进谋划。组建多个专班分赴江浙沪豫鲁等地区,借鉴经验、拓展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建议,确立了“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全力以赴补链延链强链”的发展思路,出台了襄阳市《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三是聚焦目标谋划。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坚决扛起“北翼”中心城市和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坚持百花齐放与重点突破相统一,选定最有优势、发展潜力最大的粮食、生猪、家禽、茶叶等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重点农业产业链,加快构建较为完备的乡村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1个,100―500亿元的农业产业链达到7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总数达到65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二、实施五大工程,高效率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

  一是强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工程。先后出台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企业用地用地、农业招商引资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改造技术、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千方百计培育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1家,其中国家级5家(年度有望新增2家)、省级11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农民合作社8421家、家庭农场8735家。二是强基础,实施“一村一品”推进工程。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供应和坚实基地基础。通过政府规划、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等方式,培育一批“产品特而优、业态融而新、布局聚而合”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358个、专业乡镇4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1个,主导产业覆盖面积328.4万亩。三是强动能,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一条产业链一个专业团队指导。深入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院士专家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活动,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等开展攻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鼓励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推广“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新模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是强名片,实施中国有机谷建设工程。奋力打造“中国有机谷”品牌,唱响“生态襄阳、有机厨房”。突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品牌产品,抓好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标准建设、三产融合、“互联网+”等重点环节。线下建设“中国有机谷”交易中心,线上建设“中国有机谷”电子商城,加快打造辐射“襄十随神”城市群、汉江流域乃至全省、全国的区域特色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中国有机谷”建设引领重点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强特色,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以品牌统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采取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市级品牌+县级品牌“双品牌”模式,聚焦基地建设、龙头培育、标准建设、协会建设、宣传推介,打造“襄”字号农产品品牌。唱响擦亮中国有机谷、襄阳高香茶、襄阳牛肉面、襄阳大米、襄江清水虾五大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和若干县级主导品牌,构建“一业一品”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共有“三品一标”产品371个,“襄阳高香茶”等进入全国农业区域公共品牌300强。

  三、建立三种机制,高标准保障重点农业产业链

  一是建立高规格的推进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十名市领导分别领衔十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建立“八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领衔、一个方案引领、一个年度计划、一套支持措施、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业团队指导、一套协调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组建起产业链工作专班和39位由国家、省、市各级行业专家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每条产业链配套制定“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年度工作要点、一张重点项目清单、一套工作推进机制、一套考核指标体系”,形成“1+5”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月碰头、季调度、年总结”的联席调度机制,推动产业链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县(市、区)***负总责,分别组建工作推进专班,持续用力,以钉钉子的精神全力推进产业链建设。二是建立高标准的保障机制。在财政支持方面,在市级每年1.1亿元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重点产业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每年统筹5000万元,对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在政策支持方面,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有关要求,市县财政每年计提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增量资金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0%。在要素支持方面,强化金融支撑,推进农村金融信息建档,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今年累计新增投放涉农贷款18亿元;落实国家、省、市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税收、金融、用地、用电等优惠支持政策,充分激活农业农村领域创富活水。三是建立高频次的督办机制。定期召开十大产业链联席会议,听取各产业链推进情况汇报,安排部署相关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函提醒,督促各专班抓好落实。将农业产业链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畴,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产值总量和增量靠前的县(市、区)进行通报表扬,并在项目资金安排时给予倾斜;对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党政负责同志进行约谈。每年召开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场推进会,每半年召开1次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市委专题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听取各产业链情况汇报,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建设的目标、思路、措施。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品牌培育为抓手,通过组织农业产业化项目观摩的形式展示产业链发展成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延链补链强链,营造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nygl/nycy/202111/t20211129_265042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