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来源:    时间:2021-12-01    作者:

  

  

  

  

  近年来,襄阳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着力内引外联,持续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保障,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总体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分量重。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480.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26%,位居全市七大产业第二位;今年1-9月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达到22.5%。二是数量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1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13个(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4家,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3。三是规模大。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58亿元,年主营收入达605亿元,年缴纳税收8.5亿元。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1个、10亿以上6个,亿元以上53个,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的主力军。四是带动强。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数6.88万人,其中农民4.63万人,年支付工资7.3亿元,带动农户65万户,带动增收61亿元。

  今年以来,襄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应勇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美丽襄阳的重要支撑,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破题开篇,加快推动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成势见效。截至8月底,全市新晋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加35%;襄阳国际旅游茶城、保康茶叶深加工、牧原生猪屠宰线、枣阳黄桃深加工生产线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襄阳,全市共抓农业产业化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推进集群发展,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一是精巧布局“一村一品”。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市场导向”的原则,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领带动,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实现以“品”带业,以“业”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358个、专业乡镇4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1个,主导产业覆盖面积328.4万亩,主导产业总产值253亿元,从事主导产业农户23.7万户,龙头企业与村镇对接比例达76%,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83%,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比例分别达46%、33%、15%,形成了一批“一村一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二是精心培育产业强镇。发挥乡镇上联城市、下接乡村的纽带作用,支持乡镇聚焦一个农业主导产业,加快产城融合、产村融合。截至目前,已培育流水西瓜、店垭茶叶、马桥中药材、石花花卉、新市皇桃、刘猴葛根、卧龙山药、欧庙麦冬、龙王虾稻等十多个特色产业强镇,建成店垭镇茶叶、竹林桥镇肉牛、五山镇食用菌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三是精准打造产业集群。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立足产业发展现状,着力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市县财政每年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全市培育了粮食、生猪、茶叶、油料、食用菌、家禽、牛肉面、休闲食品8个产值过30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一是从质量入手强基础。针对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加快而农业供给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的问题,紧盯市场需求,以绿色有机农业为方向,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关键,以特色基地建设为手段,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助推“襄”字号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有效有机认证证书达到198个,认证面积达30万亩,中国有机谷集体商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成功,南漳县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生态襄阳、有机厨房”进一步唱响。二是从服务入手强体系。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眼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积极争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达1905万元,覆盖8个县市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依托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全市有438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录入名录,枣阳市录入率全省第一。2021年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达7871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974万亩(次);全市农机合作社和植保合作社两类服务组织对种植业的服务覆盖面接近100%。三是从渠道入手强营销。以“买全国、卖全国”为目标,实施市场体系建设、电商主体培育、信息进村入户行动,促进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和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市创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4个,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6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000多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初步实现了产业促进品牌打造、品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推进科技创新,筑牢农业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外引内培强队伍。深入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瞄准返乡创业带头人、优秀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等农村人才,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二是聚焦应用抓转化。结合全省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谋划组建重点产业专家团队,探索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推广新模式,着力完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组织开展国家和省、市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研发出的襄麦21(酿酒专供新品种)、襄麦46(国审新品种)、襄麦32号(优质专用粉高产新品种)等小麦品种表现优异。三是夯实基础上设备。农机装备总动力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07万千瓦以上,建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636个,建成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5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22家。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20年12月,我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已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推进金融支持,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一是加强政策创新。制定出台《关于开展金融机构农村信息建档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运行机制、支持方式和服务体系,全力突破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二是加强模式创新。探索推广“整村推进、全面建档、重点授信、综合服务”无抵押贷款模式,开展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等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定。截止10月底,全市78个涉农乡镇(办事处)、2463个行政村已全面铺开农户信息建档工作,已完成信息建档702171户,预授信481.68亿元,入户调查授信72.57亿元,累计投放贷款19亿元。三是加强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农业农村特点,开发适销对路、量体裁衣的金融产品,农发行围绕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方面推出八大类信贷产品,年投贷金额81.4亿元;建设银行推出“扶贫易贷”“企业方舱”“强农义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建设裕农通服务点2640个,年实现裕农通交易4万笔,发放贷款1.5亿元;农业银行推出龙头企业贷、简式贷、纳税e贷、农社贷等八大系列产品,年涉农贷款增速在20%以上;邮储银行推出基本类、平台类、特色类、农业产业化类四大类12项涉农贷款产品,并设立专营机构、专项额度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有效激发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四)推进龙头引领,壮大农业产业骨干力量。一是建好载体培育龙头。依据襄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米面、食用油、肉食品、纺织品、蔬菜、水果等重点产业,规划建设特色鲜明、集聚度高、功能完善、设施健全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目前,襄州区、老河口市、宜城三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跻身“国家队”,襄州区、老河口市、谷城县、宜城市、枣阳市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二是创优环境壮大龙头。开展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产量、产能、科技、品牌、法人治理能力“六大提升”行动,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集团。2020年,共引进5亿元以上重点农业项目18个,实际投资499.24亿元。三是用活平台高扬龙头。抓住各类展会机会,积极推介襄阳农业,强化襄阳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成功举办第六届汉江流域农博会,吸引700多家企业参展,8000多种农产品集中亮相,观展总人数近22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现场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3.96亿元。

  (五)推进产业链工程,补齐农业产业化短板。一是出台意见明目标。组建多个专班分赴江浙沪豫鲁等地区考察学习,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结合襄阳发展实际,出台了襄阳市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工程、一村一品推进工程、科技支撑工程、中国有机谷建设工程、品牌培育提升工程,聚焦10条重点农业产业链,着力培育1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1.3亿元用于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制定方案实路径。重点产业链专班第一时间汇报对接,密集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进一步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每个产业链均已制定未来五年实施方案。《湖北省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印发后,各产业链专班又对照省里要求进一步优化、细化,同步拟定了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年度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目标,形成了“实施意见+实施方案、项目清单、工作计划、工作机制”的“1+4”工作推进格局,确保工作落实到人、任务落地见效。三是高位推进强领导。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推进会。成立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并召开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重点产业链建设。出台《襄阳市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领衔、一个方案引领、一个年度计划、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业团队指导、一套支持措施、一套协调机制”的“八个一”工作机制。各链长积极调研、以上率下,各牵头单位主动谋划、主动推进,各工作专班协调对接、加强服务,各专业团队把脉问诊、科技支撑,形成了推进产业链建设的强大合力。四是项目交流浓氛围。围绕做实做细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了《襄阳市农业产业化项目观摩交流考评工作方案》,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观摩交流,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襄阳市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襄十随神”城市群领头羊的使命担当,以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产业链建设破题见效,以更加有力的推进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襄阳样板、提供襄阳经验。

  ?

  

  


原文链接:http://nyncj.xiangyang.gov.cn/nygl/nycy/202111/t20211129_265050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