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总书记以深?的历史视野和深切的民本情怀,对三农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最新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我们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理解、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做到学史爱农,从三农为党、国家和民族百年征程作出的巨大贡献中激发奋斗热情、汲取前行力量。
农民是最为坚定的支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的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始终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农民是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了以农民为大多数的劳苦大众”当作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农民也为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贡献了主要革命力量,从井冈山会师时的1万多人到解放战争后期达到400多万人,绝大多数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子弟。广大农民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被服等物资送给人民军队,为了革命倾其所有。农民还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后勤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用小木船划出来的。
农民是党推动建设改革的强大主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农民坚决扛起了国家前行的千钧重担,广大农民战天斗地,靠铁锹泥筐、肩挑手拉修筑起数万水利工程设施,直到今天还在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以小岗村“大包干”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拉开了全国改革的大幕。兴办乡镇企业、离乡进城打工,广大农民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鼓起冲天干劲,往返城乡之间,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力,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社会主义之花,用挺直的脊梁撑起我国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
农民是党长期执政的牢固根基。我们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唯一执政党。从国体来看,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截至2021年6月5日,全国有基层党组织486.4万个,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52.1万个,占总数的10.7%;全国有党员9514.8万名,其中农牧渔民党员2581.7万名,占总数的27%以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林牧渔民党员,构筑起党长期执政的牢固根基。
农业是最为坚实的基础支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农业为全体国人提供了食物保障。“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农业第一功能就是食物功能,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2200亿斤、人均209公斤,大部分农民长期处在饥饿状态。195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历史性首次突破300公斤大关,基本达到了公认的热量安全线。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3万亿斤、人均占有量达470公斤,超过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粮食总产量增加近5倍、人均占有量增加2倍多,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不了”的历史性转变。肉蛋奶、瓜果菜、水产品供应也由短缺到充裕,从“没得吃”到“吃得好”。
农业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原料。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提供食物的同时,还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部分原料来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启动器。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农副产品加工业部门为主导部门, 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约有30%直接来自农业, 轻纺工业更是占到80%以上。新世纪以来,随着生物质产业特别是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农副产品原料用途不断拓展,新的加工途径不断开发。2020年,全国以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量达到132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7%,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6%。
农业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始终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迫在眉睫。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缺钱缺技术的新中国只能从农业上想办法。一方面,通过“皇粮国税”,直接以农产品实物支持国家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建设提供资本积累。正是因为有了农业的巨大贡献,我们国家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短时期内快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村是最为广阔的战略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农村是战略迂回的后方要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陷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之中。我们党在历经挫折后,毅然扎根农村、依靠农村、发展农村,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党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在那里建立起最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面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最终夺取政权,赢得了民族的解放。
农村是应对危机的缓冲地带。应对风险挑战,农村始终是稳定的这一头。20世纪60年代,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逐步显现,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镇人口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的号召下,200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农村,既减轻了城市就业压力,又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稳定。新世纪以来,全球暴发了两次大的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数千万农民工失业返乡。但我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没出乱子,关键就是农民在村里还有房、有地。
农村是畅通循环的广袤腹地。我国农村拥有最广袤的地域空间、最丰富的资源禀赋、最优美的自然环境、最勤劳的农民群众。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中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缴国家税金一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一。脱胎于乡镇企业的民营经济,仍然是当前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进入新世纪,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三大发明的乡村休闲旅游方兴未艾,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人到农村旅游观光,掀起美丽经济、民宿经济、康养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热潮。迈入新发展阶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循环,6亿农村常住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必将使乡村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增长的强大“推进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只有深入理解三农、深情感悟三农、深刻把握三农,才能保持前进航向不偏、既定目标不移、工作劲头不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作者卢传仕仁系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