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南北狭长,从北到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受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各地在项目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为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在组织专家充分调研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和市县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了7种分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主推模式,采取科学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果,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今年陕西要新建高标准农田290万亩,配套高效节水灌溉64万亩,通过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推广建设模式,实现高标准农田在建设数量和质量上双提升,打造一批旱涝保收的‘吨粮田’。”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说。
软体集雨水窖――
旱塬地有了“智能甘霖”
陕北地形地貌相对平缓的梁峁丘陵区,属典型雨养农业区和农牧交错带。近年来,舍饲羊产业发展迅速,饲草需求日趋旺盛,需大力发展春玉米生产,满足羊产业对饲草饲料的需求。但该地区以坡耕地为主,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苗期与抽穗期极易出现“卡脖子”干旱胁迫,要投入必要的集雨蓄水补充灌溉设施,解决水分胁迫问题。
“过去都是‘望天田’,玉米产量低,很多都撂荒了。现在有了水肥一体化,缺水了只要按几个按钮,就可以随时浇水,现在玉米长势和没有滴灌的有很大差别,今年的玉米丰收有保障了。”延安市宝塔区麻洞川镇金盆湾村村民杨占成高兴地说。他家的这片玉米地属于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今年启动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当年建设,当年就能耕种了。
据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项目管理部工作人员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新型软体集雨水窖技术,结合大数据和智能化,在田间铺设滴灌带等田间设施,因地制宜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解决了农业生产关键生育期补充灌溉问题。目前,金盆湾村1500多亩土地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在陕北梁峁丘陵区,陕西省主推“一户一田-软体水窖-节水补灌-种养循环”建设模式。据了解,软体集雨水窖采用新型材料,与传统集雨窖相比具有安装方便、快捷灵活、运输建设维护成本低、抗老化、抗震性强、不渗漏、保水性好等优势。
治碱改土合并――
撂荒地成了“高标田”
在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鱼河峁村,一年多前荒草丛生的盐碱地已经变成了满眼碧绿、整齐划一的方块田,千亩水稻沿无定河岸向南延伸,村里因土地盐碱化而多年撂荒的地,在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下实现了复种。
陕北无定河、榆溪河等川道地区,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水资源充沛,部分地区有水稻种植历史。但长期以来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较严重;加之土壤质地偏粗,田块细碎化,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下,撂荒严重。
在这一区域,陕西省主推“田块合并-土壤改良-水旱轮作-集体经营”建设模式。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为抓手,打破土地细碎化制约,小田并大田。同时,通过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客土等措施改良盐碱化土壤,采取水旱轮作,以水压盐,同时解决排水排盐问题。
“以前就是因为没有土地条件,我们村一直没法发展产业,2018年我们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回来后,三年建设2800多亩高标准农田,现在大规模种植富硒水稻,一年给我们带来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鱼河峁镇鱼河峁村党支部书记谢卫卫告诉记者。
在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土壤偏砂,同样存在土壤盐碱化问题,缺乏灌排设施,生产效益低下,撂荒问题突出。为此,在这一区域主推“盐碱治理-客土改良-灌排结合”建设模式,通过客土改良盐碱化土壤,实施灌溉排水工程解决排水排盐问题,将旱田变为水浇地,实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
渠井配套灌溉――
关中粮仓有了“双保险”
关中平原农业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产丰富,是陕西省的重要粮仓。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很多地方的井灌系统年久失修,渠灌系统也亟待修缮和提升,难以充分保障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的灌溉用水需求。
“关中平原耕作田块大且田面平整,一般无需进行土地平整。”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中平原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区域的建设重点是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因素,采用渠井配套完善的方式,应用新式井及暗管输水技术,主推“渠井双保险-节水灌溉-高效生产”建设模式。
在渭南市临渭区下镇,利用已有水源或者通过修建新机井获取水源,铺设地下暗管且配套建设农田输配电工程、架设输电线路等电力设施,在田间配备出水桩、蓄水池,建设水肥一体化的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完善渠井双保险灌溉系统,实现种植业提质增效。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中灌区建立起了完善的渠井灌溉双系统,在粮食生产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播、玉米增密度等技术,打造了“小麦-玉米”轮作“吨半田”粮食生产模式,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
渭北旱塬区是陕西省仅次于关中平原灌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区,但是多数地区受干旱缺水胁迫,基本灌溉设施欠缺或不完善,光热土肥资源的生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实现。为解决补充水源及完善灌溉设施问题,在充分利用过去已建成的水库等农用水源基础上,通过主推“引水蓄水-埋设暗管-补充灌溉”建设模式,基本解决该区域干旱年份作物生产灌溉用水需求,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提高当地农民群众收入。
整流域推进――
打造山地特色农业
陕南秦巴山区以山地为主,重峦叠嶂,农田主要分布于群山夹峙的狭长河谷地带,农业生产一般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单个流域内人均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多散布在河道两岸相对宽阔平坦的地段。
这一区域河流干流的径流量大,汛期洪灾频发,防洪设施极易遭到毁灭性破坏,农田常遭受水毁,造成耕层土壤流失和肥力低下。干流水资源虽丰富,但因耕地分布零散,建设较大提水工程利用率不高,渠系配套成本过高。
针对陕南秦巴山区这一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陕西省主推“拦蓄灌溉-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整流域建设模式。该区域以整流域为单元,在干流两侧建设防洪工程以保护农田,在支流上建设小型自流灌溉工程用于农田灌溉,同时对土壤进行改良以提升肥力。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基本免除洪水对农田的威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陕南平坝地区地势平缓,水源充沛,光照不足,粮食生产实行稻油轮作或稻麦轮作体系。虽然生产条件优越,但因灌溉设施不完善,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一半,作物产量潜力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因此,这一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方田化建设为目标,主推“灌排结合-道路通达-生态防护”建设模式。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科学布设渠、路、树和小型水源工程,实现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打造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沃的高标准农田,着力发展有机和绿色农业生产,建设粮油核心产区和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提升粮油、蔬菜、水果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不断带动观光旅游业发展。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