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1年麦播技术的指导意见
来源:    时间:2021-09-26    作者: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各省直管县(市)农业农村局(农委):

  “白露”已过,“秋分”将至,“三秋”生产即将全面展开,为高标准、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夯实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我厅组织专家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研究制定了今年麦播技术指导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准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今年麦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河南视察指导时强调,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作为全国小麦第一大省,种足种好今年小麦,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明年粮食生产稳定基础。与往年相比,今年我省麦播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突出表现在:一是前茬作物收获期推迟。7月中下旬以来,我省降水较多,造成秋作物生育期推迟,加之部分田块因灾改种,将导致前茬作物收获腾茬偏晚;部分田块土壤湿度大、短期无法散墒,播期可能推迟。二是农民麦播投入成本增加。受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今年以来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大,8月份尿素价格比去年同期高40%以上,目前仍保持高位运行;部分种子价格比去年同期高10%左右;积水时间较长田块,土壤肥料流失严重,麦播期肥料投入量也将增加。三是麦播期病虫害防控任务重。近年来,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在我省呈逐年加重趋势,加之今年大部分地区土壤湿度偏大,病害偏重发生风险高,播期防控任务重。四是气象因素不确定性大。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小麦整地播种和安全越冬的影响难以准确预测。

  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今年麦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农户种麦积极性高。今年我省小麦量价齐涨,普通小麦地头收购价较上年高0.1元以上,最高价格突破1.25元/斤,优质专用小麦最高价格突破1.4元/斤,农户种麦效益提升,种麦积极性高。二是种子农药供应充足。今年我省种子收获总量18亿公斤以上,且整体质量高,不仅能够满足本省需要,还可供应外省;另据市场调查,农药生产供应充足,市场价格总体平稳。三是大部地区墒情适宜。今年夏秋季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除重灾地区土壤偏湿外,大部地方墒情适宜、底墒充足,为小麦适期适墒播种、一播全苗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农机作业准备充分。今年“三秋”期间,全省预计将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30万台(套)以上,可以确保收秋、腾茬、整地、播种需要。

  小麦播种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事关基础、事关全年、事关全局。各地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谋划、及早安排,全力以赴把今年麦播各项工作抓实抓到位,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为实现明年稳粮增收目标奠定基础。

  二、落实关键措施,全面提高麦播质量

  今年我省麦播要在确保面积稳定的基础上,以“提、优、节、绿、适、抗”为目标,重点抓好深耕耙压、品种布局、科学施肥、种子包衣、适期适量播种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切实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夯实麦播基础。重点抓好以下措施落实:

  (一)以“提”为目标,抓好深耕耙压,提高整地质量。要继续抓好以深耕、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秸秆还田地块,要将秸秆切碎撒匀、深翻掩埋、耙平压实;旋耕地块要抓好播前、播后镇压,踏实土壤,防止漏风跑墒,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对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进行深耕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耙平耙实。

  (二)以“优”为目标,抓好品种布局,优化品质结构。北部麦区重点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早中茬选用抗(耐)冬、春季冻害能力强、抗倒伏性好的半冬性高产品种,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中南部麦区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和中筋小麦,早中茬选用抗寒、抗倒能力强,稳产性好的半冬性高产品种,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东部麦区选用春季发育稳健、抗寒、抗倒的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选用弱春性品种;南部麦区主要选用耐湿、耐渍、赤霉病轻及熟期较早的品种;豫西旱作麦区主要选用节水耐旱性强、抗逆稳产性好的品种;沿淮稻茬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要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抗(耐、避)赤霉病、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黄矮病等品种。

  (三)以“节”为目标,抓好科学施肥,促进化肥减量。积极推进有机与无机、大量与中微量元素、底施与追施的合理调配,在增效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基施化肥依据目标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合理施用。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例以6:4为宜;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5~7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底施与起身拔节期追施比例以7:3为宜。种植强筋小麦品种麦田稳氮增钾补硫,氮肥底追比以5:5为宜;种植弱筋小麦品种麦田控氮增磷增钾,氮肥底追比以7:3为宜;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对于秋季因洪涝灾害导致肥料淋溶多的田块,要指导农民合理施肥。

  (四)以“绿”为目标,抓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绿色防控病虫。重点防控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积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比例。南部条锈病早发区和冬繁区,可重点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种衣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重发区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针对性强的高效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控纹枯病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小麦全蚀病重发区使用专用杀菌剂硅噻菌胺悬浮剂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田块,要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以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

  (五)以“适”为目标,抓好适期适量适墒播种,奠定壮苗基础。依据主推品种特性、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播期。一般豫北麦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弱春性品种10月13日至20日;豫中、豫东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日至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至25日;豫南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日至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至10月底。对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应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万~20万株;中产田为20万~25万株;稻茬撒播麦田为30万株左右。同时,要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稻茬麦区推广机械条播。播种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

  (六)以“抗”为目标,抓好应变措施落实,科学防灾抗灾。据气象部门预报,9月中下旬我省还有2次全省性降雨过程,极有可能影响部分地区秋收腾茬和适期整地播种。因此,各地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对小麦播期偏晚的田块,要落实 “四补一促”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可以选择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二是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上下功夫,打好播种基础。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三是增加播量,以密补晚。一般每迟播2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抓好冬春肥水管理、病虫防控,促弱转壮。对麦播前田间有积水地块,要发动群众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积水,晾地散墒,为农机尽快进地作业争取时间。

  三、增强责任意识,扎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今年麦播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指导服务,确保种麦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强化生产指导。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分析生产形势,会商制定本地技术方案。要结合“百站包万家”、“三大农技行动”等活动,组织农技人员会同各级小麦专家指导组,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及时发现、切实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狠抓麦播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二要强化示范带动。各地要统筹项目资源,建好各类试验示范田,集成推广绿色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指导麦播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辐射带动农民群众科学种足种好小麦。

  三要强化宣传培训。各地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电视广播专家讲座、12316专家咨询热线和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挂图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麦播关键技术。同时要积极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方式,通过手机APP、公众号、微视频、远程会议等新媒体、新手段,积极开展线上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指导麦播与疫情防控两不误,提高指导服务效率。

  

  2021年9月16日

  2021麦播技术意见.jpg

  


http://nyncj.zhoukou.gov.cn/Home/News?Id=102115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