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事业
来源:    时间:2021-08-31    作者:

  

   8月18日,雨过天晴。石门县西北山乡子良镇北界村海拔1170米的炉红山上,盛开的苦丁花、荆条花芳香沁鼻,大山里的蜜蜂开始忙碌起来,采花酿蜜。

  “蜂儿,回来哟!”陈建教中气十足,朝着山中大喊。这些勤劳的***似乎能听懂主人的召唤,纷纷扇动着翅膀,驮着花粉,“嗡嗡”地飞回蜂箱。“这些小家伙,特别有灵性。你把她照顾得好,她就报你以蜜!”说起蜜蜂,陈建教笑眯了眼。

  山中,130多只蜂箱依次排开。陈建教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逐个检查蜂王。和他一起养蜂的脱贫户姜小恒眼睛最尖,一眼瞄到蜂王。得知记者采访陈建教养蜂,姜小恒放下手中的蜂格,说:“陈代表就是大山里的‘蜂王’哩!我们跟着他养蜂,一起酿出甜蜜!”

  誓让生活如蜜甜

  今年67岁的陈建教是石门县太平镇二房坪社区人。从1984年开始,陈建教在当选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的37年里,提出议案、批评、建议和意见4500多件,写了299本《民情日记》,堆起来有12米高。他曾勇闯山西黑砖窑,多次解救被困农民工,让1900多名农民工回家;乔装卧底建筑黑工地,先后帮助3000多人次讨回工资或赔偿款。

  “过去,群众叫我‘草帽代表’。退休后,我脱下皮鞋,换上草鞋,带头养蜂,就想让村民的生活像蜜甜。”陈建教说,从2015年开始,他瞄准石门森林覆盖率高、蜜源丰富的优势,养蜂鎏鹈勐罚铝Ω谋溲淇刻焓盏木骄场

  陈建教选定中蜂品种,第一年养蜂10多桶试手。他买来养蜂书籍,向行家里手求教,网上浏览视频资料,寻找生态蜜源,观察蜜蜂习性,记录蜂群变化,抵御天敌护蜂,一心扑在养蜂上。几年下来,光是观察记录表,叠起来就有1尺多高。从建群出王时间、蜂王来源,到全箱重量变化、生长状况,事无巨细。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民辛苦为民甜。陈建教从零基础“小白”,很快成为养蜂行家。去年,他成立陈建教家庭农场和蜂业合作社,目前农场蜜蜂发展到158箱,辐射子良镇、雁池乡等周边乡镇40多户蜂农。

  精心酿出“良心蜜”

  养的虽是土蜂,对照的却是国际标准。

  陈建教通过朋友介绍,认识在美华人养蜂专家黄智勇教授。他隔三岔五倒时差,通过微信学习国际先进的养蜂技术,很快掌握轮班管理、移动赶蜜、人工分蜂育王等关键技术。

  “前段时间,我发现蜜蜂动作缓慢,拍了视频发给黄教授请教。他一看,是巢虫引起的白头蛹。我马上带领蜂农灭巢虫,避免蜂群的死亡。”说起养蜂,陈建教津津乐道。

  陈建教一边说,一边带领记者参观蜂阵。陈建教告诉记者:“蜂箱之间要隔1米以上,最好摆一行,太近了蜜蜂容易‘上错床’,工蜂就会相互攻击。”陈建教打开一个蜂箱,拿出蜂格介绍,这些蜜蜂团结在蜂王的周围,守卫自己的蜂巢。它们有的采花、有的守门、有的背糖、有的做槽,分工协作。

  “我们人工育王、人工分蜂,做到勤换‘王’。一个蜂王可用3到5年,很多蜂农抱着老思想,舍不得换蜂,我们一年换两次。新王产子快、产子多,质量高,统帅力度更大,不易分蜂。”说起养蜂经,陈建教头头是道。

  看到刚采完蜜的蜂格上,又酿出不少新蜜,姜小恒笑得合不拢嘴:“上周我们农场采了400多公斤蜂蜜,250多公斤是封盖蜜,未封盖的蜜留给蜜蜂吃。喂蜂蜜比喂糖的蜜蜂酿蜜浓度高、品质好,蜜蜂免疫力强。”姜小恒说,跟着陈建教养蜂,必须卖封盖蜜、成熟蜜。

  “加入我的农场,首先要德行好,酿‘良心蜜’。不能只顾产量,不顾质量,更不能刚喂糖就采蜜,损害品牌。”陈建教说,因为蜂蜜品质好,微信朋友圈和抖音视频一推,就一抢而空。

  5月20日,2021年“世界蜜蜂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重庆市石柱县举行,陈建教带去的“养蜂经”,获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高级官员刘中蔚,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前所长吴杰研究员的认可。

  追花夺蜜转山忙

  从陈建教的家里到这片山林,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快2个小时才到。“为啥把蜂养在这么远的山上?”记者不解地问。

  “我们那里天气太热,蜜蜂发躁,我就把蜜蜂转到北界。这里树高林密、天气阴凉,附近苦丁花、荆条花多,蜜源好。再过半个月,五倍子花开,我们又要把蜂群运到澧县的五倍子蜜源处,酿五倍子蜂蜜。”陈建教解释。

  陈建教告诉记者,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蜜源,他们根据气温、水源和农药使用等情况,确定野生蜜源,定期移动蜂箱赶蜜。这样一来,蜂群扩展快、蜂蜜产量高。“为了寻找好蜜源,我没事就骑着摩托车在大山里转,手中掌握20多个生态蜜源。”陈建教说。

  这一招,不少蜂农开始半信半疑。跟着陈建教养蜂的邻居龚道杨感触最深:“去年,我养蜂7箱,看着量小,没有赶蜜,结果因为雨水多,没有蜜收。陈代表一箱蜜蜂产蜜超过5公斤,能卖1000多元。我这才服气,今年乖乖跟着赶蜜,科学养蜂。现在,我养蜂40多箱,前天取蜜150公斤,全年少说也有五六万元收入。”

  58岁的姜小恒是子良镇子良坪社区人,30多年前出车祸,造成右腿残疾,一家5口人生活艰难。他说:“我养了20多年蜜蜂,用的是土办法,蜂蜜靠天收,一年到头落不下多少钱。后来,跟着陈代表科学养蜂,蜂蜜品质好,销路不愁,我越养胆越大,越养蜂越多,现在每年收入有10多万元。”

  “我们家庭农场正向‘户养50群蜂,年收入5万元’的小目标冲刺。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甜!”陈建教笑着说。

  


https://nyncj.changde.gov.cn/zhdt/gzdt/cddt/content_857553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