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皖发〔2015〕26号)、《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的指导意见》(皖扶组〔2018〕18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19〕14号)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支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支持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贫减贫长效机制,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贫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二、实施对象
3000个贫困村,有参与意愿的具备特色产业扶贫条件的贫困户。鼓励各地扩大到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和“边缘户”。
三、主要内容
(一)支持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带贫。支持贫困村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经营的方式,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主导产业。产业园区要优先吸纳贫困村集体、贫困户的生产要素,优先带动贫困人口入园经营、创业、务工。财政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或相关配套产业形成的资产,要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带动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鼓励各地在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
(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贫。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或引进1个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对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双向奖补政策,建立带贫激励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为主,以服务联结、租赁联结为辅,带动贫困户激活资源、资产、劳动力等要素发展产业、应用技术、销售产品、务工就业、入股分红。推动合同签订、加强履约监督,强化纠纷调处、协调利益诉求,开展信用评级、建立诚信档案,维护和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
(三)支持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扶贫与扶志结合,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实施奖补政策,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本村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帮助流转土地、林地、水面等,推进自种自养贫困户经营规模达到标准。继续推行科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每名农技人员至少联系服务2个自种自养贫困户,加强技术指导培训,达到“人有一技之长”要求。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边缘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经营规模,拓宽增收渠道。
(四)支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各地要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针对当地扶贫产业主要风险隐患,科学设置险种、保额、保费,出台补贴政策,规范保险理赔,为贫困户和带贫数量较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包括价格保险在内各种风险的保险保障。
四、实施步骤
(一)落实项目。1―3月,研究落实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筹措项目资金,开展项目申报、审批。
(二)组织实施。3―10月,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9月底前县区要完成项目验收,资金拨付。
(三)定期调度。4月份起,按照省民生工程调度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启动调度制度,各县(市、区)按时报送进展情况。
(四)绩效评价。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方案,并于年终对各市和省管县进行评价。
五、资金安排
各县(市、区)要加大特色产业扶贫暨“四带一自”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资金由各县(市、区)按规定从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中统筹安排。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责任,扶贫、财政、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谋划,合力推进项目实施。
(二)加强风险防范。积极防范特色产业发展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切实保障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稳定持续、产业收益稳定持续。各地要组织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产业发展指导员,对实施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项目,从产业选择、品种选择、市场销售、资源环境等方面充分论证评估。对评估发现的风险要有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加强项目监管。严格遵守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规定,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履行监管职责,增强特色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规范开展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落实。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定期公开公示相关信息。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