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唐山:土地托管 “钱”景可期
新华社石家庄4月12日电(记者杨帆)这台T20的植保无人机有啥优惠吗?记者日前在河北唐山玉田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春耕情况时,遇到了农民解武英。一问才知道,2019年老解经过培训拿到了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合格证,今年他想买一台5万元的无人机,当一名职业飞
-
广西:培育地理标志品牌产品带动农民增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南宁4月15日讯(记者 童政、通讯员陶耀锋)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公布数据显示,广西已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2个,地理标志商标64个,产业年产值达592.98亿元,惠及农户124.08万户、499.05万人。 近年来,广西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发挥
-
南疆林果合作社百人技术队的“核桃雄心”
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农民麦麦提艾力和他的林果合作社百人技术队有这样一颗雄心:让家乡的核桃变得不寻常。 对于集中连片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的南疆四地州农民来说,核桃、红枣等特色林果,个头小,但意义大。 有瓜果之乡美誉的新疆,通过近20年努力,
-
上蔡农民焦长江:种出“芦笋王”一棵卖出300元
(记者黄华 通讯员宋永亮)没来参赛时,我就觉得我这棵芦笋能称王称霸,好芦笋是花功夫花心思种出来的。4月12日,上蔡县东洪镇举办寻找芦笋王活动,榆社村芦笋种植大户焦长江精选的芦笋以116克的单棵重量成为上蔡县的芦笋王,说起自己的芦笋时焦长江感觉特别荣
-
禹州农民冀盼:把红薯苗做成大生意
(记者宋广军通讯员刘艳红)在禹州市浅井镇大冀庄村,32岁的冀盼是一个名人:他不但把每棵价格一两毛钱的红薯苗做成了年销售近1500万棵、销售额200多万元的大生意,还带出了一个销往全国各地的红薯育苗产业基地。 4月4日,记者在大冀庄村南的许昌大地薯业脱毒
-
一棵秸秆的“旅程”――吉林公主岭备耕一线见闻
进入四月,东北大地回春,正是备耕时节。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轰隆隆的拖拉机、铲车开始进田平整土地,捡拾秸秆,黑土地上热闹起来。 这几年,秸秆综合利用让秸秆成了当地农民的宝贝。曾经被就地焚烧的秸秆,或重新返回土壤,或被运往电厂、养殖场,走上了不一
-
河北栾城:农民增收“姜”军突起
开沟、下种、浇水、搭棚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的田间地头,一派抢抓农时种姜忙的景象。 现在正是种姜最佳时期,播种前要打好沟,挑好姜种,搭好大棚,施足基肥,这样长出来的生姜才个头大、产量高、销路好。在地里忙碌的西营乡金娃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庆山
-
陕西省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日前,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的小农户分享项目建设带来的直接收入和长远效益。 《通知》指出,要优
-
河北多措并举解决农民农企复工复产难题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春天,河北在做好疫情防控、小麦春管、春耕备播工作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农企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 疫情期间,许多地方对运输车辆进行了管制,河北农业农村厅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215家种子企业、247家肥
-
千斤玉米良种助力新发地涞源扶贫基地农民增收
初春时节春耕正忙。4月1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玉米大王”李忠跃接收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捐赠给新发地涞源扶贫基地的1000多斤玉米良种,助力河北省涞源县农民顺利播种。 鲜食玉米良种捐赠仪式。记者李锐 摄 2018年,李忠跃随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