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拿到新房钥匙,70多岁的姚正云感觉握住了稳稳的幸福。当天,建湖县冈西镇徐王村二期新型农村社区分房,104户农户圆了安居梦。
住得好是全面小康题中之义。盐城作为苏北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设区市,改善居住条件是农民群众最关切的诉求之一。据前期调查,盐城150万户农户中,45万户有住房改善意愿,占总数近三成。
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盐城要从最突出的问题发力,绝不能一边账面上实现全面小康,一边让农民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里被小康。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说。越艰难的任务越要高质量完成。近年来,盐城将农房改善作为全面小康的发力点,各级政府用诚意和智慧,精心打造农房改善升级版。
全程问需,让农民更满意
建湖农房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老旧,村庄布局较分散,农村形态面貌较差。2018年9月,我们到村调研走访,八成村民愿意搬迁,改善住房。建湖县冈西镇副镇长姚万春记忆深刻。全村共668户,最后搬迁613户,除进城入镇和货币化安置者,214户选择住进新型农村社区。徐王村成为建湖县农房改善试点村。
坚决不建农户不需要的房。拆不拆、搬不搬,群众说了算;怎么补、补多少,全部公示上墙;房屋建哪里、如何建,交给群众比选建房选址、户型设计、建设施工、后期管理,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农房改善工作的各个环节。
用心用情,房子建得有质量,更有温度。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邵君伟参与过建湖、盐都、滨海等盐城多地的新型农村社区的设计,许多方案磨合N次,经过四五轮过堂大修才评审通过。
城市里把大景观集中在小区的楼王附近,盐城把景观分散在新型农村社区里,做成小游园、健身广场,便于老人就近游玩。
按照规范,屋内楼梯踏步宽度最小220毫米,高度最高200毫米,但农户希望舒适度再高些,最后方案改成宽不低于250毫米,高不超过170毫米。分毫之间,足见用心。
尊重农民生活习惯,盐城新型农村社区以两至三层为主,不建多层高层,提倡80至120平方米主力户型,并建有堆放农具的辅房,配以通透的院落。站在院内,闲适的村民依然能如往常那样,端着碗和邻居聊天。
困难群众住得怎样一直是政府最深切的牵挂。去年,盐城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农民群众住房改善4万户,新建、扩建新型农村社区100个左右,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住房改善任务。
在徐王村新型农村社区,五保老人周龙湖一人住32平方米的单身公寓,隔壁,是住着90平方米的邻居。把原先为困难群体集中而建的32平方米、56平方米的小户型打散,与其他户型相邻相融,不仅房屋外观更错落有致,也消除了困难户被贴标签的感觉。住得更有尊严,困难群众说政府给他们建的是暖心房。
盐都区秦南镇千秋新型农村社区
强村富民,让农村更受益
盐城是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所以新型农村社区在整体布局上结合了地形,避免横平竖直排兵营。邵君伟说。在建设中,盐都借鉴古村落、古民居,彰显白墙黛瓦、红门庭院、绿篱花香的建筑特色;东台打造典雅古韵、盐渎渔家风格;大丰结合新老村庄整合和产业布局,形成一村一品。
建好房出形象,盐城农房改善还把独具韵味的乡愁嵌入砖瓦草木,研究出台《盐城市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建设指导意见》,许多村将记忆符号搬进新社区,香樟、乌桕、杜仲、水杉等上了年龄的乡土树,拴马桩、石槽、石碾等传统老物件,还原了农村的本土风貌。
符号承载着乡愁记忆,千百年的风土人情同样需要传承。阜宁县陈良镇新涂村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将会堂、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居民举办民俗的宴会厅等功能叠加起来,在村部旁建设多功能会堂,成为满足社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最大空间。
盐都区盐渎街道花吉新型农村社区百姓大舞台
农房改善改变了居住环境,更打开了土地流转之门,打开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的多把锁,成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徐王村办起土地股份合作社,接手搬迁农户土地,3200亩土地入股,大部分流转给承包大户,剩下1000亩村里耕种。农户腾出手,进园区打工或给大户帮忙,获得稳定收入。村里填平废沟废塘,新增耕地600亩。2018年,徐王村集体收入尚不足18万元,2019年底,这个数字升至100万元。
昨天,徐王村分完二期新房,今天我要赶往顾顶村,启动那里的农房改善工作。2018年12月,作为冈西镇副镇长的姚万春又多了一个身份:选派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徐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农房改善工作远不只是一个村的事,是涉及国土、规划、发改、水利、住建等多部门的系统工作,这就需要县里选派一位统筹能力强、善于沟通的第一书记。于是,镇里分管农房改善工作的领导或班子成员,就成为挂钩新型农村社区第一书记的不二人选。
交了房,还要做好社区治理后半篇文章。盐城建管并重,做好治(社会治理)理(物业管理)协同,完善后续管理制度,推广财政拨一点、集体拿一点、村民筹一点三个三分之一物业管理办法,引导农民参与管理、自我服务,不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脏乱差的聚集点。
方式变革,让农业更高效
40天后,蚕宝宝就会被送进蚕房。4月9日,射阳县特庸镇王村村五组村民陈风群在自家桑园施肥,阳光下,桑叶舒展,新一年的养蚕季即将到来。2019年,陈风群搬进新型农村社区居住,和老宅一起拆除的,还有屋后自建的蚕房。村里腾出40亩地,50户蚕农在那里集中建蚕房,老陈也建了600平方米。去年,养蚕给他带来9万元收入。
养蚕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王村村党总支书记金文奎说,全村1240户,其中蚕农1100户,未建新型农村社区前,农户房前屋后都建有蚕房,新型农村社区让养蚕业实现了集聚。
农民住得好,还要能致富,农房改善离不开产居融合。新涂村在省道231东侧规划建设太源电力等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同时,村里1000亩高效农业,为居住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提供了岗位。家门口就业将农户紧紧吸附在产业上,特别是留下来的年轻人,为保持产业动能的持续化注入活力,也逐渐避免了不断老龄化、空心化的农村二次空关。
农房改善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强村富民有了更精准的方向和路径。
空间上,靠近田、贴近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做到镇村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统筹产业支撑,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三园,布局新型农村社区。目前,盐城全市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靠近工业园区的68个、农业园区的88个、旅游园区的8个。
就业上,能顾家、又挣钱。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增加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推动人口要素聚起来、农业产业强起来、集体经济富起来,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发展上,上规模,增效益。挖掘经济薄弱村土地资源潜力,将农房改善退宅还耕土地,与道路、田埂废弃沟塘进行综合整理利用。土地醒了,房子活了,全市100多个经济薄弱村在农房改善中挖掘土地资源优势,一举摘掉贫困帽。
有些村把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在特色农业示范园附近,并加以旅游规划和引导,为今后乡村农业产业旅游提前铺路。邵君伟说,目光长远已不限于生活和生计问题。毕竟,盐城农房改善工作,是谋深谋远,谋定而后动。
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文图片来源:盐阜大众报社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