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辛户村苹果园。 记者 齐小英摄
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中下旬,是苹果树疏花疏果阶段。目前,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家家户户在果园忙上忙下。不仅如此,村上还以每天至少120元的工费从外地请来六七百人齐上阵。
“很好很好很好!”4月17日,站在辛户村千亩苹果示范园中,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喜上眉梢。他说,今年的苹果花繁密茂盛,是十年一遇的好光景,预计今年是个丰收年。
白色的花海,忙碌的身影不时穿梭其中。“修剪后,每棵树只留三分之一的花,花朵间隔20厘米。”张延刚说,树的间隔、花的间隔都会影响苹果品质。
35年来,从不愿种苹果到家家户户种苹果,从不懂管理到科学管理,与苹果为伍的辛户村人,从土窑洞搬进排排楼房,开上小汽车,在城里购置了房产。如今,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归巢,村上也早已没有贫困户。2019年,全村4700亩果园的6000多万个苹果卖了4000多万元,人均收入3万元。
1984年
以粮为主,全村仅有20亩苹果
虽然耕种农作物每亩收入不足200元,除去成本,只剩几十元,但改变“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观念,对农民来说太难了。
1984年,张延刚家在村上承包20亩地种苹果,这也是当时村上仅有的苹果树。15岁的张延刚上学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进了果园。
苹果成熟了,没有包装袋、包装箱,就在货车上铺些稻草,把苹果一筐一筐倒进去,一公斤售价0.4元到0.6元,亩产2000多公斤能卖近千元。他虽然不会管理果园,但家里收入总算增加了。一些观望的群众开始觉得“种苹果比种粮强” 。
1992年春天,在外学会苹果种植技术后,时任村干部的张延刚发动群众大面积种苹果。“广种薄收的日子虽不好过,可至少还有吃的。”种苹果仍遭到许多人质疑。为了用事实说服大家,张延刚带领村上青年栽下200亩苹果树苗,且成活率100%。他将苹果地分给18户村民,10年免交土地承包费。
“一公斤卖2.4元,一亩地收入2000元。”1998年,敢于先试的村民尝到了甜头。从此,辛户村人种苹果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在政府的帮扶下,张延刚带领全村人酷暑寒冬昼夜作战,7年时间平整土地1700多亩。
2000年
全村不留一亩空地,全种苹果
“不留一亩空地,全种苹果。”2000年,辛户村人均收入5000元。苹果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果”。
同样一片果园,会管理和管不好,果农收入大相径庭。
“向果树要效益,必须改变种植方式。”张延刚说,统一果树品种,给苹果套袋,给果树定型,疏花疏果,由疏植到密植,再由密植到疏植,一直以来,在市、县指导下和果农实践探索中,苹果的产量和质量越来越高,群众的收入一路攀升。
2010年,辛户村最好的苹果每斤价格达3元多。此时,张延刚开始动员果农间伐果树。每亩果树从56棵减到28棵、14棵,树龄反而从25年延长到50年,优果率从60%提高到92%,产值翻番。
2012年,村上建起果品冷藏库,实现了苹果分批采摘、周年销售。2015年帮助贫困村民库存苹果64万公斤,每公斤净利润增值2元。
为扩大苹果销路,村合作社与西安、咸阳等地公司签订10年合作合同,统一收购全村苹果,售价较市场提高20%。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过2万元、家庭收入超20万元农户占60%。
30岁的村民王超回村已有七八年,如今他是全村最会管理果园的果农。之前在北京的烤鸭店打工七八年,没攒下什么钱。他说,去年全家老少5口人、14亩苹果,挣了30万元。
和王超一样,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的辛户村人返乡后,不仅把种苹果当成事业,还享受到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
2015年
苹果产业后整理让苹果卖得更好
2015年,延安市苹果产业后整理概念,让苹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通过分级分选、冷链冷藏、品牌营销、系列化深加工、废旧物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实现苹果全产业链增收和苹果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张延刚说,苹果产业后整理确保了果农利益最大化。
读懂政策就是抓住发展机遇。2018年,辛户村投资1200万元,建起3000吨气调库、4.0智能选果线和苹果交易市场,确保苹果全年品质不降、价格不减、优果优价。这一模式带动云岩镇677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
“苹果要有高品质,销售要进入高端市场。”张延刚赴香港、澳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考察,邀请大专院校专家实地指导,在省市县果业部门的指导下,引导果农推广“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生态管理模式,提升果业质效。
2019年,辛户村投资1350万元建起果袋厂。今年2月12日复工以来,已生产6万多箱1.8亿个苹果袋,6月底产量将达到8亿个。
苹果“飞”出去了,辛户村人笑了。除了通过公司将苹果卖到全国许多大城市,村上不少青年还当起网店老板。2019年10月之后一段时间,全村每天有5000箱苹果通过互联网进到千家万户。
“大家吃的苹果就是在这些树上摘的,这都是自家果园……”眼下,辛户村处处是花园美景,绽放的花朵“吸粉”不少,时尚青年在果园直播卖苹果,向世界讲述苹果的故事。(记者 齐小英)
记者手记
将苹果种子“深植”黄土地
齐小英
延安种植苹果由来已久。1947年春天,头顶炮火声,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青年李新安从河南省灵宝县用毛驴驮回200多株苹果树苗。苹果种子由此深植延安。
70多年过去了,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延安苹果产业早已成为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延安市围绕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在前生产和后整理方面同时发力,通过全面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装备的发展思路,强化老果园改造提升,走绿色循环产业道路,全面提升果品产量质量和后整理装备水平,实现前生产增产提质,后整理增值增效,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到全产业链上。
目前,延安市建成4.0智能选果线88条,每小时选果能力达312.5吨,苹果分批采收分级销售比例达90%。市级以上果业龙头企业84家,专业合作社1037家,产业大户5313户,建成品牌直销店339个。果品远销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和20多个国家、地区,实现了线下线上的顺畅销售。
2019年,延安13个市县区392.9万亩苹果,产量达349.8万吨,产值140.3亿元,苹果树成为农民“幸福树”。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