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式尾水处理模式
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11-04    作者:佚名

  一、模式简介

  跑道式养殖是围绕池塘养殖业现代化的需求,针对当前集约化养殖池塘设施装备落后的现状,以渔业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节水节地、循环利用、高效安全生产等为目的,设置集中养殖区、污水沉淀区、净水区等,在池塘构筑砖混结构或不锈钢结构的集中式养殖水槽(规格20×4×2.2m),养殖水槽的建设占池塘总面积2.0%~2.5%,集成高效气提推水曝气装置、多营养层级养殖技术、植物及生物膜净化技术等而成。通过集中养殖和高密度管理,跑道式养殖能够大幅度提高鱼类的产量,相比传统养殖方式,产量可以提升20%~40%以上。跑道式养殖模式中,流动的水体和增氧设备使养殖鱼类保持运动状态,肉质更紧实,口感更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残饵通过系统及时处理,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零排放和低污染的目标。

  二、技术原理

  跑道式处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生物净水技术和鱼类疾病生态防治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池塘养殖模式。该模式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成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开展高密度养殖;在大水体区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等,对水体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

  三、技术要点

  1.工艺流程

  主要包括:生态净化塘→气提推水系统→循环水槽→集污池→生态净化塘。原则上要求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对于特殊情况需要排出养殖场的尾水水质应符合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44/2462-2024)排放标准。

  2、养殖尾水治理设施与设备

  池塘选择及改造。池塘原则上面积应在10亩以上(以30亩以上为宜),长方形,长宽比2~3:1,水深在2m以上。一般每10亩池塘配套建设一个标准的养鱼水槽,每3~5个标准养鱼水槽形成一组养殖池。建设系统时加大池塘堤埂坡比,达到1:2.5~3,在池塘中设置导流堤。

  水槽建设:推水槽通常规格为:长25~27m,宽4~6m,深2~2.5m。水槽底部、墙面厚度20cm。水槽前部推水区宽3m,设置罗茨鼓风机与纳米微孔管相结合的推水式充气增氧设备,微孔增氧盘并排在进水口外侧,在增氧盘上方罩圆弧形不锈钢罩板,使增氧盘吹出的富氧水体的水流向养鱼区水平流动;水槽两端用金属网片、聚乙烯网片等材料隔离,中间底部并排安装多根10~15m的微孔增氧管;水槽后部吸污区宽3m,设置移动式吸污设备,集污区建在池塘岸边。水槽建造材料包括砖混、不锈钢、玻璃钢、强化塑料等材质。

  集污系统:根据水槽数量建设合理大小的集污池,原则上每3条水槽建设两个相通的体积10m3的下沉式集污池。污泥经吸污装置收集后经过干化、发酵处理实现回收利用。

  动力配备:主要动力配备是气提推水增氧、底部充气增氧和吸排污设备。其中:气提推水增氧动力原则按每条100m2水槽1.6千瓦配备,每条水槽各配套1台漩涡式鼓风机,各台鼓风机以并联方式连接,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开机的数量;另外,单独配备1台底层增氧鼓风机,动力以2.2千瓦为宜,也可以与气提推水增氧系统并联,用调节气阀控制气量。集排污系统的动力需单独配套,根据吸污泵的功率大小配备,一般在1.5~3.0千瓦。

  生态净化塘分成适宜面积的浅水区、深水区,并设置导流墙和推水设备,确保达到整个净水区水体能够进行循环流动的效果;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贝类,适时投放微生物制剂等,处理水槽养殖水。水草等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控制在净水区面积的20%~30%;滤食性鱼类一般选择鲢、鳙,每亩水面放养100尾左右,鲢鳙密度比为3:1,规格均为150~300克/尾,并可适当放养螺蛳、河蚌等软体动物。此外,还可根据池塘条件进行虾、蟹等品种养殖以提高经济效益,但养殖全程不宜投饵。在生态净化塘内,需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涌浪机等,还可放置生态基等。

  

  跑道式尾水处理工艺示意图。

  四、应用范围

  适用于池塘养殖。

  五、典型案例

  (一)跑道式养殖系统尾水处理模式

  1.建设简介

  该养殖系统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广州市中心沟水产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池塘面积约50亩,建有8条跑道(规格20×4×2m)。

  2.系统运行效果

  该系统草鱼年产量约60万多斤,毛利润约100万元,养殖过程中没有向外排水,基本可实现零换水养殖。

  3.建设成本

  每条跑道建设成本约20万元。

  4.运维成本

  主要为水泵和增氧机电费。


原文链接:https://dara.gd.gov.cn/ztzx/nyjstgzt/nyjs/content/post_47882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