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南繁热土,产出创新“金种子”
来源: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10-10    作者:佚名

  

  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王祝华

  9月26日下午,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海南主题活动走进海南崖州湾科技城,一股“种业创新热浪”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阳光炽热,更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强磁场”——35个重大科研平台陆续建成,1.4万台高端仪器设备“联合作战”,一座开放共享、跨界协同的“种业大脑”正加速成形。

  记者了解到,三亚已划定10万亩南繁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打造出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专区。绿肥培肥、智慧农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昔日“一顶草帽一把锹”的南繁基地,如今已变身“数字农场”,一部手机就能管百亩田。

  

  检测人员正在通过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检测大豆及水稻种子中营养成分的含量。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摄

  人才是这片热土上最活跃的“种子”。李家洋、钱前等5位院士选择全职扎根,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设立分支机构,60多个涉农专业如织网般汇聚。六年来,这里联合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超400名,“博士村长”“院士工作站”纷纷落地,真正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海南自贸港的政策让企业也闻“机”而动。中种集团、隆平生物等20多家国家队阵型企业抢先落户,崖州湾种业集群跻身海南首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中种集团总经理助理、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晓强表示,海南自贸港聚焦农作物种业建设,推动大量研发机构在崖州湾科技城集聚,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企科合作创新土壤。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全国首个“种业CRO”模式在这里破土——就像医药外包研发,育种也能“全流程托管”,从基因测序到田间制种,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揭榜挂帅,利益共享。

  引进来、走出去,链接全球种质资源。自2018年以来,已有727批次动植物种质资源跨洋而来,背后是检疫互认、审批提速等多项制度创新在支撑。“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三亚育种中心”等平台接连落地,每年超50场国际会议在此举办,三亚悄然成为全球种业合作的“热带会客厅”。

  成果不是锁在柜子里,而是要更快种进地里。数据显示,南繁硅谷已启动科研项目627项,投入经费12.9亿元,产出大田品种8个、果蔬新品种5项、专利11件,种业正从科研事业向“科研+产业”双轮驱动转身。

  为守护每一粒“创新种子”,三亚还率先推行知识产权“五合一”改革,专利、商标、新品种权等统一管理,设立国家级保护中心,组建“一键呼叫”维权团队,让科研人员放心育种、安心转化。

  从传统南繁到智慧种谷,这片被阳光与政策双重照耀的热土上,一粒粒中国“芯”种子,正静待破土、向阳生长。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509/t20250930_39401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