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新品种证书,成为上海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鸽配套系。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填补了华东地区优质宽胸型肉鸽配套系的空白,改变了长三角肉鸽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使长三角乃至全国肉鸽种源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为我国肉鸽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
□记者陈祈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为育种团队提供的全链条、全要素、全天候科技支撑。
定向育种、精准选育,填补本地自主肉鸽品种空白
传统肉鸽养殖主要依赖欧洲肉鸽、美国王鸽等进口品种。由于引种后多为自繁自养,缺乏系统选育,近亲繁殖导致品质下降,加上商业化制种体系不完善,造成了肉鸽产业良种化进程滞后。
体系首席专家杨长锁表示,育种团队于2015年开启新品种选育之路时,首先分析了国家、行业以及消费者三个层面需求,“国家层面,需要肉鸽从引进品种向国产品种转变,实现种源自主化;行业层面,需要好养、好卖,适应性强、附加值高的自主肉鸽品种;对于消费者,则是一只好吃的乳鸽、一碗滋补的鸽子汤,是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需求的肉鸽。”
国内不同地区对于肉鸽的消费有一定的偏好,上海作为全国肉鸽主产区和核心消费市场,年乳鸽消费量超3000万只。一只受到上海消费者喜爱的肉鸽应该是怎么样的?育种团队先期在市场调研中发现,与广东偏好鲜嫩口感不同,上海人吃乳鸽更喜欢肉质紧实,生长日龄稍大的乳鸽,且更喜欢食用鸽子胸这一部位。而且市民对外观和屠宰后的表皮整洁程度也有较高要求。“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是一只羽毛洁白、体型适中、肉质紧实、胸肌饱满且屠宰后通体干净,烹煮后味道鲜美的鸽子。”体系遗传改良专业组组长姚俊峰表示,“过往在肉鸽育种上,会更注重体重这一指标,但我们认为体重不是一味地大就好,而是要在胸肌率上实现突破。”
2015年,育种团队从欧洲肉鸽、卡奴鸽等进口品种中筛选优异个体组建基础群,定向培育出4个专门化品系,构建起核心育种素材库。杨长锁介绍:“我们对上海的肉鸽种质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评价,提出有效的利用方案。对银王鸽、灰王鸽、红卡奴、黄卡奴等育种素材,通过分子检测的方法解读其来源,评价生长发育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申王1号’需要的基本遗传资源。”育种团队在体系的帮助下,有效破解了屠宰性能、生长速度和生活力等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其间,体系专家团队深入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收集评价了3000余份种质资源,构建了精准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通过科学杂交组合,进行8组二元杂交、4组三元杂交试验,团队确定出最佳三系配套模式,充分发挥杂种优势。经过6~7世代的专门化品系选育,“申王1号”配套系实现显著突破,核心生产性能指标优于市面主流品种。
“以前肉鸽品种要从国外引进,再生产父母代(配套系),价格高昂,而且时间一长,育种性能退化,生产出的商品鸽也就越来越差。”姚俊峰表示,“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的培育成功,既是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在肉鸽育种的成功应用,也是实现替代进口种源的成功案例,更是为我国肉鸽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有效解决肉鸽种源“卡脖子”问题,“哪怕未来没办法从国外引进,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优良的肉鸽品种,解决了肉鸽生产者的种源担忧。”
体系搭台、技术集成,实现种源到技术全程自主可控
“申王1号”究竟好在哪?首先是体现在专业的检测数据上,姚俊峰解析了“申王1号”从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获得的数据:全期的存活率稳定在95%左右,说明鸽群的健康状况良好;开产日龄186.1天、开产体重605.1克、产蛋窝数11.5窝,说明了其拥有较好的养殖平衡性;23~86周龄耗料量58.9千克/对,表现出饲料转化效率上的优势;4周龄的出栏体重611.2克、屠宰率88.5%也都是行业内较高的水平,为该品种肉质紧实、脂肪少、风味佳的特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这个品种体型好、长势快、产肉多,同时抗病性强、饲养容易,完全适配华东市场集约化养殖需求。”姚俊峰介绍,“申王1号”28日龄的商品代体重能达到610克以上,屠宰后也能达到520克以上,对标欧洲肉鸽这一全球推广数量最多的品种也更为出色,完全具备了替代进口品种的能力。
“对于团队格外关注的胸肌饱满这一点,检测下来胸肌率数据是28.8%,和实际的屠宰表现非常符合。”姚俊峰表示,不只是数据上的优势,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申王1号”实际的综合生产性能也较为出色,实现了父母代种鸽年产健雏数达16.6只,能够保证鸽场的养殖效益。
针对“申王1号”的胸肌率这一指标,团队创新建立了一套胸肌厚拟合胸肌重的鸽胸肌表型测定技术,同时运用基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升选育效率,实现体型与肉质的“双重优化”。“传统方法要评定肉鸽的胸肌,要不就是有经验的老师傅用眼看、用手摸,这样精准度不高;要不就是屠宰后分割测定,难免浪费优质育种素材。而我们通过B超无损测定胸肌,大大减少了因为屠宰而造成的优势个体损失,拟合度在92%以上。”姚俊峰表示,这一方法将来还能应用在其他纯系肉鸽的胸型选育上,可以极大提高选育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以“申王1号”肉鸽为素材,体系专家系统解析了肉鸽生长发育的遗传规律,鉴定出一批重要分子标记,还研发出相应的分子标记试剂盒,应用在纯系选育过程中。不仅如此,体系为育种和养殖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不同专业组的团队分别在疫病防控、生物安全、健康养殖、饲养管理、饲料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能最快速地在养殖基地落实,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体系编制的《“申王1号”父母代饲养管理指南》,为科学养殖提供系统指导,保障品种潜力充分发挥,实现技术的全程自主可控。如鸽场饮水体系的改变,从杯子变成自主研发的乳头型饮水设备。“过去使用小水杯,鸽子饮水之后容易滋生细菌,而且清洗起来也比较困难。现在换成乳头型的设备,细菌不容易滋生,也便于清洗。”姚俊峰介绍。“又比如分子性别鉴定技术的应用。鸽子属于晚成鸟,幼鸽从外表看几乎没有差别,难以辨别公母,要生长4到6个月才会有相对明显的性别差异。以前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按照经验进行配对,正确率也不算高。而这一技术只需从小鸽子口腔中取一些黏液,很快就能测出其性别,效率和准确率就大幅提升。”
良种落地、产业共富,助力肉鸽行业持续突破向上
据了解,截至目前,“申王1号”配套系的推广量累计已达2.5万对,生产乳鸽超过120万只。金皇鸽业作为配套系的繁育基地,持续培养市场认知度,建立完善的“申王1号”肉鸽制种体系,让鸽场、养殖户能够凭借这些配套系生产优质乳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此,企业团队扎根基地,积累了上万组生产性能数据,形成了持续优化的反馈机制。团队还依托分子育种平台,结合全基因组选择、数字育种等前沿技术,开展生长性能、肉质品质等多维度优化,建立动态选育模型,实现品种综合性能持续升级。后续,体系将构建“线上远程诊断+线下驻场指导”的立体化服务模式,组建专业团队提供种鸽饲养、疫病防控等全周期技术培训,确保品种潜力充分释放。
不只是在上海,体系还联合金皇鸽业母公司——新疆国经鸽业有限公司打造“东鸽西引、西鸽东售”通道。国经鸽业党总支书记马保介绍,肉鸽养殖密度低、污染小、经济价值高,且西北干燥的气候也有利于肉鸽的生长,是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小的鸽场只需一对夫妻,规模大一些的也就几对夫妻就能顺利生产、经营,能够有效带动周边的农民就业。在新疆等地的推广中,体系通过“品种+技术”双轮驱动模式,开展系统化技术培训,带动80余户建档立卡户致富,培育了一批本地技术骨干,形成“良种引进—技术下沉—就业增收”的产业扶贫链条。
“申王1号”的出现,也让从业人士对于未来肉鸽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思考。马保认为,肉鸽产业将持续朝着专业化、细分化的生产模式转型,“上游种鸽场专门供种,不参与养殖商品鸽,而下游鸽场引进种鸽后能够直接配对来生产乳鸽。育种的管育种,生产的管生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带动产业继续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体系还将通过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生态,加强与养殖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肉鸽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在9月9日举行的品种发布会现场,多家企业签约引种,展现出对这一品种的信心。
肉鸽产业体系在内的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被认为是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四梁八柱”。“申王1号”的“展翅腾飞”,是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也是上海家禽产业向高质量迈进的一个里程碑。
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正推动上海肉鸽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科技赋能”转型。下一步,体系将重点从产业技术支撑上优化落实、产业协同上拓展布局、持续创新上强化投入等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新品种迈向产业应用新阶段,让更多上海好鸽飞往全国乃至世界舞台,飞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