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优化过渡期后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支持情况面临困难与对策建议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09-18    作者:佚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过渡期后衔接资金对于持续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防止返贫致贫风险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2021—2025年以来,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发现,当前衔接资金在使用支持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资金使用面临存在的困难

  (一)资金投向精准性不足,同质化项目突出

  尽管政策要求衔接资金应 “培育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并逐年提高产业资金占比,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脱离资源禀赋的盲目跟风现象。例如,盲目跟风种植沙糖桔、沃柑、百香果等项目,导致产品低价、滞销。这种同质化倾向违背了财政部 “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的政策导向,造成资金低效使用。

  (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缺陷,基层干部干劲不足

  衔接资金“统筹兼顾脱贫村和非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除脱贫攻坚期外,从2021—2025年以来,我县共投入中央和自治区切块下达的衔接资金3360万元发展脱贫村和非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然而面临经济环境压力,缺少合适的产业,这些项目获得的收益普遍低。而更深一层次的原因是收益分配机制缺陷,基层干部干劲不足。管理这些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大部分是当地村委干部,他们辛苦维护这些项目,但是使用衔接资金发展的集体经济项目获得的收益都与他们无关,这限制了这些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二、资金使用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精准投放机制,强化特色产业导向

  建立 “资源禀赋画像 + 动态项目库” 制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征集民意,将群众急难愁盼且符合地方特色的项目优先入库。例如,潮田乡吒头村委和留村村委集中衔接资金140万元投入特色蛋鸭养殖项目,利用资金合力与特色蛋鸭品种结合,项目持续获得良好效益。

  严格执行产业资金占要求,对特色产业项目给予倾斜,如2024-2025年连续两年投入衔接资金560万元用于我县设施水果发展产业,对我县3200多亩水果进行设施建设进行先建后补从而提高我县水果产业多品种设施化应用。

  (二)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健全多元监管体系

  1.推广“三方评审” 机制,由村支“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专业机构共同参与项目验收,结合工程节点记录和前后对比照片,严防重复验收和虚报工程量。

  2.合理使用第三方公司参与项目的前期设计、监理,按政策有效使用项目管理费用于前期设计、监理等专业服务,并搭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资金流向、项目进度全程可追溯。

  3.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

  一是不断探索收益分配新模式,将项目收益的 70% 用于开发公益岗位、30% 用于公益事业,形成 “建设 - 收益 - 反哺” 闭环。如通过衔接资金扶持的蛋鸭养殖场,可约定企业按销量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设施维护。

  二是引入市场主体参与运营,采取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通过财政奖补 “一撬三” 机制,用 560 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1300多万元,既减轻财政压力,又通过企业捐赠、群众投工投劳提升项目可持续性。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2598046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