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短板 这场头脑风暴共谋川种振兴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09-12    作者:佚名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南优质高产高效籼稻新种质创制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及学术交流会在崇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四川种业创新水平稳居国内第一方阵,但也存在明显短板。未来四川育种方向何在?如何深化种质资源利用?如何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围绕“川种振兴”大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胡培松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带领省内外百余位育种专家开启“头脑风暴”。

  品种多而不精 同质化问题待解

  “不少组合材料均表现出丰产潜力,但单一标准已成过去式。”在现场观摩环节,谢华安用手抚过“垂头”的水稻穗子后说,能否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是否符合轻简化栽培要求等,也应被纳入好品种考核标准。他的一席话,引起现场与会人员共鸣。

  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大育制种省份之一,四川历来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在1981年就启动实施省级育种攻关专项,这也是国内持续稳定支持时间最长、累计经费投入最多的农畜育种攻关专项。40多年来,专项累计育成农畜水产新品种2703个,农作物新品种省内外累计推广超过28亿亩,推动我省粮食单产从1980年的232.3公斤/亩增加到近年的374.1公斤/亩。

  然而,四川水稻育种也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四川虽是种业大省,品种数量众多,但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2015年至2017年审定的39个川产水稻品种中,有33个使用了同一亲本材料,导致品种特性高度雷同,缺乏创新性。

  如何破题?着眼“功能性”。在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见到了不少抗旱水稻新组合,比如今年已经参加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国家区试的“瑞禾优909”;还有以香味、风味见长的品种,如“诗香两优333”等。

  “加强耐逆境品种、特色品种以及轻简化栽培品种选育,扭转重复改良、低水平竞争的局面,是对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胡培松在有关品种与水稻单产提升的报告中提到。

  “除了让国民吃饱,水稻育种还承担着更多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比如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万建民告诉记者,农业生态安全面临挑战,加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病虫害频发,亟需培育抗病虫、抗旱、养分高效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品种。

  实施四大工程 释放“川种”潜能

  “近年来,规模化、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的育种发展,使得育种技术迭代升级迅速突破,加快了生物育种的发展。”在万建民看来,四川水稻育种有望进入分子育种和设计育种阶段。

  就在今年,四川成功研发四川首款水稻5K液相芯片“天府稻芯一号”,可一次检测50多个重要功能基因位点,适用于水稻种质资源鉴定、材料背景筛选、基因组选择和定向改良等领域。这就意味着,未来水稻或许能通过基因“对对碰”,更高效地开展育种工作。

  水稻育种,仅仅是“川种振兴”之路上的其中一步。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和农业强省建设目标过程中,如何进一步释放“川种”潜能?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宇飞提到,下一步,四川将实施“四大工程”。

  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提升工程,要建好用好四川省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一库多圃”资源保护体系,加强资源鉴定评价,推动资源创新共享利用;实施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万安实验室、国家农高区等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实施省级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专项,启动实施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区为引领,打造国家区域种业创新中心,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核心育制种基地(场)现代化改造。”李宇飞提到实施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工程,尤其是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提升科研配套功能。

  此外,四川还将实施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工程,培育种业领军企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做强做大,推进“川”字号品牌创建。(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5/9/9/65d6fd14a76a4449aae66a682fa3428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