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骗子盯上你的血汗钱!如何识别“订单农业”骗局?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09-12    作者:佚名

  

  “订单农业”是企业等经营主体

  联结农户、推动农业生产

  和农产品销售的有效形式

  在稳定产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以“订单农业”为名设局

  诈骗农民群众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

  实施合同诈骗、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等

  违法犯罪行为

  损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近日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

  联合开展了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

  那么

  “订单农业”发挥了哪些作用?

  “订单农业”骗局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如何识别“订单农业”骗局?

针对这些问题《三农三人谈》邀请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黄晨阳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汪明

做客演播室为大家深入解读

  “订单农业”发挥了哪些作用?

  “订单农业”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一座桥梁,让农产品产销对接更顺畅,如同铁路贯通不同区域,促进经济交流。

  黄晨阳表示,事实上“订单农业”就是合同农业,是农户和购买农产品购买者签订合同组织生产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个是稳定了产和销的渠道,也就是产销模式;第二个是提高了农民收入;第三个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推动。据年度调查,全国有6.8万家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组织了约6.2亿亩进行“订单农业”生产,支付给农民约1.9万亿元的金额用于“订单农业”。

  食用菌的“订单农业”模式比较灵活,比如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推动升级产业规模发展的时候采用“六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和“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六位一体”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企业、科研、金融、园区、农户,“六统一分”是统一建大棚、统一品种、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农民分散出菇,这种模式做得比较成功。

  “订单农业”骗局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真正的“订单农业”发挥了很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订单农业”骗局。汪明介绍了这种骗局通常会有的几种表现形式。

  ①警惕“零风险、高收益” 捆绑销售高价、劣质农资陷阱。它突出体现在承诺技术包教、农资包给、产品包回收,回收的价格也远远高出市场的平均价格。如果你参加“订单农业”项目,投入风险是低的,回报是很高的,一定会获得很好的预期收益。骗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高价的捆绑销售,让农民购买高价农资,赚取前期的收益。至于后期,他们会以产品不符合回收标准来拒绝回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会产生争议,他们会转移经营场所,以失联、逃避的方式让农民没办法联系、维权、索赔。

  ②警惕通过提供劣质种禽苗,实施“订单农业”诈骗。这是当前很常见的一种形式。比如,畜禽养殖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运输过程中动物可能会生病,而依照规定,畜禽产品质量要保证,需要经过检疫,要符合没有病害等相应的要求。可能合作方一开始就没有种畜禽相应的资质和条件,还大量对外销售,提供的种畜禽苗种的质量是存在缺陷、有病害风险的。农民拿到这种苗种,后续进行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畜禽病死的情况。而病死就没有办法按照合同约定来提供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订单农业”行骗者来说,他就免除了自身高价回收畜禽产品的合同义务。

  再比如,灵芝菌种类也是一个当前高发的违法案件类型。如果农民本身拿到的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菌种,再去开展后续的种植,即使管理、技术到位,在这个情况下,生产的产品也很难达到合同约定的质量、数量和其他等级标准要求。这就导致农民没有办法履行合同义务,前期的投入就都打水漂了。

  ③警惕通过提供虚假技术指导实施“订单农业”诈骗。为了逃避回购产品的义务,一定不能让生产的产品是一个合格的、符合要求的产品,行骗者会故意地作出错误的技术指导。比如,菌种的规范化生产需要温度条件,他们故意把相关的温度条件往错误的方向去指引,过高、过低带来的是很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在合同中,对于如何技术指导和服务又没有作出明确的约定,他就以管理不善、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条件,让农民来自行地承担生产损失。

  ④警惕通过收取保证金实施“订单农业”诈骗。他们会编造一个虚假故事,说自己还与其他下游的销售方签订了销售协议,如果农民不按期提供合格的产品,他们就没有办法完成下游产品的交付,所以农民要给他们一些承诺金、保证金。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让农民无法正常交付产品,保证金这一笔钱自然就收取了,甚至都不用交假劣农资产品。正规的“订单农业”,一般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收取保证金的情形,这也是一个需要辨别的方向。

  如何识别“订单农业”骗局?

  近年来,一些“订单农业”骗局频出,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成为破坏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拦路虎”。那么,农民该怎样有效地识别这类骗局?

  汪明表示,订单诈骗过程中,违法者或犯罪者比较喜欢用几个手段,即“一引、二吹、三骗”。

“一引”就是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将农民吸引过来,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高收益,一个是低风险。“二吹”是农民免费到实地进行考察,骗子可以在实地营造一些虚假场景,展示这个项目种养殖的效果很好,让农民信以为真。他们再请一些“专家”,从这个项目具有的高技术含量、好的市场前景、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可以取得很高的市场收益等多个方面来吹嘘。实地造假常见的方式是租赁一些二手设施设备,可能摆了一些道具,聘请一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行骗,其实都是演员。“三骗”是为了尽快达成签订合同的目的,骗子会营造现场的紧迫感,通过限时打折,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必须作出抉择,抓紧时间签订合同才能享受高优惠。还有一点是特别需要警惕的,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来欺骗农民,合同里会将农民需要承担的义务写得多、写得明白、写得细致、写得清楚,将企业或合作方需要承担的,比如要提供的农资产品的合法来源,回收产品的标准、价格,在生产过程之中承诺提供的技术指导服务内容、服务次数、达到的效果、起到的作用等,往往都是一笔带过,比较笼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指导不到位或者往错误的方向指导,在合同里没有作明确约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以产品的质量没有达到合同的要求,拒绝进行回收产品。

  正规的“订单农业”是平价投入,正常价格回收,或者是帮助你销售,项目承诺的收益不能显著地偏离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能偏离市场的平均的价格过多。此外,这个项目是谁来做的,从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以查询,比如开展种子生产经营,就应该取得相关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还要看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有没有被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有违法的行为,有没有受到行政处罚,当地的人民法院有没有涉诉的案件,比如裁判文书,可以去了解、查询一下。

  黄晨阳表示,正规的“订单农业”其实形式特别灵活,一般情况下,有些企业会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你生产出农产品之后再去扣除,比如达到2000斤了,就抵过了提供的那些生产物资,超过多少之后才是你的利润,这样的话就更自由。企业做前期大量的投入,最终农户承担的风险比较小,只要没有天灾,基本上都是能够完成任务的,这种形式在生产中比较常见。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sndjt/t2337815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