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 “头雁” 导师赴河池宜州回访调研,为蚕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09-12    作者:佚名

  2025年8月25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头雁”项目导师团核心成员刘吉平教授带领博士生黄昕鹏、研究生李学铭,会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站长、河池市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康东、宜州区桑蚕循环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陈良东及宜州区农业农村局干部韦杰等,一行六人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洛西镇岩口屯的旺腾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对“头雁”项目学员韦庆益、韦小海以及宜州区的蚕桑头雁学员开展了专项回访工作。此次回访聚焦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与挑战,为学员排忧解难,特别围绕旺腾合作社“头雁”学员韦庆益、韦小海合作管理的小蚕共育经营管理现状、蚕房规划与改造升级、蚕桑病虫害防控等,进行了现场指导和答疑,旨在通过高校智力支持与头雁生产实践反馈问题的深度碰撞,协力当地蚕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合作社经营成效显著,多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回访座谈会在合作社会议室举行,韦庆益总经理详细介绍了合作社近期发展的成效。在产业规模扩张方面,合作社持续扩大小蚕养殖规模,目前每批养蚕量达到1000张(标准张),从严高标准保证小蚕的质量,全力保障宜州区岩口村和周边区域蚕农的小蚕供应,实现年产茧量稳步增长,直接带动当地蚕农收入显著提升,有效地防止脱贫户返贫的发生,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宜州区的落地见效提供了蚕桑案例。

  

  华南农业大学“头雁”项目专项回访座谈会

  在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层面,合作社突破传统销售局限,积极探索电商平台、物流合作、多元化经营等“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尽可能降低了市场波动对合作社农户收益的影响,增强单一蚕桑经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高校导师精准指导,聚焦产业痛点提建议

  针对合作社多年的运作实践,刘吉平教授对“头雁”学员的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结合在河池市调研中了解到的蚕桑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等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一是强化病虫害防控,筑牢产业根基。刘教授强调,“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供应是保障蚕农养殖收益的关键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蚕桑病虫害的常态化监测与科学化防控,确保小蚕供应的数量稳定与质量安全,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保驾护航。二是深耕特色产品,升级品牌宣传。在肯定合作社“互联网+”与电商业务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刘教授建议聚焦蚕丝被、桑芽菜、桑枝和桑果等蚕桑产业中的“吸睛产品,围绕蚕桑本身具有药食两用的功能、也是中草药原料等特点,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宣传,大力推进宜州区岩口村发展绿色生态蚕桑,助力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全面提升蚕桑系列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进而推动合作社蚕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突破。

  

  

  左起:韦杰主任、河池市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康东、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吉平、宜州区桑蚕循环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陈良东

  深入一线传技授业,“高校+头雁”模式获认可

  座谈会后,刘吉平教授一行人深入当地桑园与蚕房,实地调研蚕病、桑病和桑园虫害发生情况。在田间地头,刘教授结合实际案例,现场向学员与农户详细辨识蚕病、桑病,讲解常见蚕桑虫害的识别要点与防控技巧;针对蚕桑绿色生态防控的需求,现场指导学员规范使用性引诱剂测报仪、粘虫板等设备,助力产业绿色转型。此外,刘教授还围绕“蚕药桑用”的创新理念,推介了国家蚕桑产业体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建议合作社要大胆引进并推广使用,作为使用新技术新成果的带头人,为产业升级添砖加瓦,为发展蚕桑新质生产力赋能。

  

  “头雁”项目导师刘吉平教授与学员

  此次回访中,刘吉平教授团队亲力亲为、倾囊相授的工作态度与专业素养,获得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学员韦庆益说,刘教授此次回访不仅带来了病虫害防控、产品运营等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成果,更坚定了学员们扎根基层、引领乡村振兴的信心。未来,在“高校+头雁”模式的持续赋能下,合作社将进一步整合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实践经验,推动当地蚕桑产业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hc/t2590720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