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穗垂金。9月8日,西林县西平乡者怀村克洋屯的旱地优质稻种植基地里,金色稻浪随风起伏,稻谷清香弥漫田间。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作业,将饱满稻穗尽收其中,机器轰鸣声与农户欢笑声交织,一幅农忙丰收的画卷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西林县西平乡者怀村旱地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王盛香 摄
今年,百色市农科所水稻创新团队课题组经过前期在全市各县(市、区)深入调研,考虑到西林县地处桂滇黔石漠化片区,山多地少,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而传统水稻种植对水源依赖性强,最终选定西平乡者怀村、普合苗族乡岩腊村为此次旱地优质稻种植项目示范基地。在广西农科院项目支持与西林县委、县政府推动下,示范基地于4月启动建设,全程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团队,以及云南农业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由百色市农科所水稻创新团队课题组联合西林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共同实施,旨在筛选出适宜百色地区、产量高且稳定性好、可大面积推广的旱地优质稻品种,从根本上缓解农业对灌溉的严格依赖。
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在稻田间作业。王盛香 摄
示范基地2个试点总面积106亩,覆盖农户85户,选用滇禾优918进行种植示范。同时,用自治区内审定的特优831、特优685、特优582、万太优美占、丁香优263、野香优海丝6个优良水稻品种进行旱作种植模式的适应性筛选试种。通过集成“优选良种、精准控草、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实现了节水效益显著、田间长势优良、产量超预期、示范带动性强的综合成效。
“我们全程对标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旱稻种植核心技术,抓准几个关键,一是选好良种,二是用‘一封二杀三补’技术防控杂草,三是紧盯春末夏初降雨期开展机械穴播,以及沿用院士团队的点播技术,四是水肥管理上,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降雨,仅在关键生长期补灌,真正实现‘雨养旱作+精准补灌’的高效模式。”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唐景池介绍。
金黄饱满的稻穗。王盛香 摄
9月4日,该县开展2025年旱地优质稻种植示范验收暨现场观摩活动。经专家组测产验收,滇禾优918两个示范点平均亩产达503公斤,特优831品种亩产487公斤,双双超出前期预期,用数据印证了旱地优质稻在当地的适配性与高产潜力。
“以前这片地我们种沙糖桔,果树老化后改种玉米,今年是头一回试种旱地优质稻。我家种了3亩,收了近30袋稻谷,价格在1.4-1.5元一斤。种旱地优质稻省工省力,比种水稻少花一半人工,降低了劳动成本,现在周边群众都来问种植技巧,明年我肯定要扩种!”西平乡者怀村克洋屯村民陆俞舟笑着说道。
驻点指导5个月的西平乡者怀村农技员韦明刚深有感触:“从5月播种到9月收割,旱地优质稻的优势太明显了,节水耐旱、省劳力,测产时我们都尝过,口感一点不输传统水稻。现在群众积极性特别高,都希望明年政府继续扶持,这片地肯定要接着种的。”
村民正将旱地优质稻装袋。王盛香 摄
唐景池说:“西平乡者怀村、普合苗族乡岩腊村海拔高度700到800米,年降雨量都在1200毫米以上,比较适合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的实施。此次试种成功,实现了‘高产’与‘绿色’的双赢,吸引了周边大量农户和农技人员前来参观,示范窗口作用非常好,仅克洋屯示范片,群众明年自发计划种植面积就超过500亩了。”
据悉,目前西林县水稻种植面积4.84 万亩。作为桂滇交界的旱作传统区域,西林县气候、海拔与云南相近,具备发展旱作农业的天然基础。此次106亩旱地优质稻的成功试种,不仅为粮食播种面积扩容、破解农业“灌溉依赖”难题提供了核心支撑,也为石漠化片区水稻旱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和实践经验。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