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千重映初心——灵山县那隆镇护航早稻丰收记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09-12    作者:佚名

  

  农技人员在查看和分析优质稻的分蘖情况。 周顺彬 摄

        在今年的早稻生产中,钦江畔的灵山县那隆镇奏响了一曲动人的“田园交响乐”。通过多方联动,2.5万亩水田在精心耕耘下再获丰收,绘就“稻谷满仓百姓欢”的喜人画卷。

      “镇上各单位的干部,不断做好分工,争取资金修水利渠道,联合育种企业筛选优质稻种,多方引入优质农资,进村为群众维修农业机械,为早稻获得好收成奠定了扎实基础。”那隆镇党委书记苏之锡说,该镇是农业大镇,唯有进行立体的配合,才能保证群众有种有收,以实际行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据统计,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那隆镇已实现1000吨普通稻和1900吨优质稻入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稻谷收购任务。

  “联动矩阵”:一支队伍织就万亩春耕网

      那隆镇目前统计在册的稻田,足有6.5万亩之巨。为了使这些田块在今年早稻生产推进期间如约披上“绿绸”,该镇汇集了各方力量,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

      “我们的队伍人不少!”那隆镇乡村振兴专职干部裴凤祥说,全镇的31个村(社区)中,有水田可供栽种的有30个。根据该镇党委、政府的联合安排,今年上半年针对早稻生产,就成立了29支工作队,配足了51名工作队员,主动把水稻生产的良种、良法推广宣传到群众中间。同时,还积极向上争取到600公斤优质稻种子和15吨化肥,无偿赠送给生产遇到困难的群众。

      除了镇党委、政府的这一支队伍外,那隆镇农业服务中心的20名技术人员也全天在岗,各司其职。

      “全镇有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4座,山塘16座,总容量达635万立方米,这些早稻生产的‘救命水’,时刻处于我们中心的监测之中,一旦发现水位处于干旱边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该中心副主任祝开清说,由于抓早抓紧,这些水利设施与灵东水库在该镇内的33公里主渠道及75公里支渠及时发挥了作用,让群众的生产用水得到最大化满足。

      农业生产及时有序推进,另一个动力来自那隆镇党委、政府年初提出的“实干我践行”活动,将全镇各村(社区)急需解决的108件难事、要事进行汇总,而集中力量服务水稻生产,便是其中之一。

  “田埂上的答卷”:良种良肥托起示范田标杆

      “我们的干劲用不完!”接受采访时,那隆镇茶子村委樟木村种粮大户劳诒长说,虽然成为村里唯一的种粮大户已有20年,但镇农业服务中心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在今年早稻生产中把他耕种的35亩水田列为“水稻高产示范田”进行打造,还向他赠送了35公斤“珍桂”与“旱优78”两个品种的水稻种。

      “我自己也买了2000公斤复合肥,力争达成示范预期目标。”他说,中心为了让他的示范田产生榜样作用,还向他赠送了1750公斤的复合肥,这让他万分感动,立马筹款补足了全部用肥,让禾苗的返青期大为缩短。

      群众的感动,全来自涉农干部的行动。据了解,服务于早稻生产的涉农干部在那隆镇就超过20人,其中包括农艺师7人、农机工程师2人、水利工程师2人和林业工程师1人。

      “我是学农机专业出身的,帮群众维修农机,宣传农机使用安全知识,是我的强项。”那隆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罗兴仲说,全镇现在拥有农机4300台套,总功率达1.5万千瓦,为推进水稻“抛秧”“直播”和收获,提供了强劲的机械化力量。

      劳诒长还透露,他那台“汽牛”牌农机已使用20多年,毛病不少,但今年早稻栽种时,经罗兴仲的巧手调校,依然在其租种的水田里隆隆作响,继续演绎“铁牛抖春耕”的农耕故事。

  “金色闭环”:从烘干车间到百姓米桶的丰收链

      提前完成全年国家下达的储备粮收购任务,这让参与早稻生产的群众颇为激动。

        “我们的丰收之景要再度出现!”那隆镇党委、政府为了让今年晚稻再度丰收,还对农资供应链进行了优化。

      该镇充头村村民李家前,于去年就回到家乡扩大经营范围,通过精心筛选,把农资品种扩大到了史丹利、九禾、广州丹尼富、奥农丰等优质品牌。有时候,他还根据群众的需要,协调各合作伙伴们,送货到田间。目前,他的进货仓库已达6000多平方米,时刻准备着为全镇晚稻生产提供可持续支持。

      同时,为了使群众收获的早稻得到及时加工,该镇遍布各村(社区)的65家大米加工点目前也全部开机,日加工量可达1800吨。

      “我家一天可以加工1000公斤,大部分都是附近群众拿着自家种植的稻谷前来加工。”那隆镇马槽社区群众杨明广,从2017年开始就在社区里经营着大米加工业务。为了使群众能吃上更安全的米,他还在前两年添置了色选机,助力大米分级挑选。

      “我也会购买群众种植的水稻进行加工,满足大家吃新米的心愿。”杨明广说,刚剥壳的米,马上入锅煮,风味特别清香,附近居民一次购买的米最多也是5公斤,他这个大米加工点便成了村民的“私家米桶”。

      受气候影响,灵山县早稻收割时遇降雨情况较多。鉴于此,那隆镇党委、政府于2022年经过争取,让灵山县乡村振兴食品全产业链优质稻加工产业园“落户”该镇,让群众就近烘干和销售手中稻谷。目前,该项目投资1600多万元,已正常运行两年时间。其中的1992平方米烘干车间和2914平方米加工车间,已顺利承接今年那隆镇群众的早稻烘干和大米加工业务。

      “晚稻的种植,面积将会达到6万亩,全镇上下会如关注早稻生产一样,继续给予多方支持,让群众在劳作之余,感受到各方面的关心。”那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平建说,那隆镇共有水田6.5万亩,如今大部分晚稻已进入分蘖期,全镇农技人员和包村工作队,正与群众一起,密切监控田块水位调节、施肥和防虫等细节,力争晚稻生产再获丰收。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qz/t2592820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