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5-09-12    作者:佚名

  一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将我厅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情况公布如下。

  一、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全省2024年度建设精品示范村211个、省级中心村850个,改厕竣工28.4万户。组织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村内沟塘、农业生产废弃物、废旧广告牌、无功能建筑等。排查2021年以来省级批复实施的农村改厕和省级中心村建设项目,开展问题厕所集中飞行检查,创建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开展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成效评估工作,形成十年评估报告。

  二、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防控。全面完成植物、病虫害、水生动物三大类全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面上普查工作,形成《安徽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报告》,持续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为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印发加拿大一枝黄花春季、秋季防控工作通知,多次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现场灭除、防控技术交流指导活动,制作《福寿螺危害与防控宣传片》,因地制宜做好防除工作。

  三、收集保护农业种质资源。编撰《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志》,修订完善《安徽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修)订地方品种标准,推动濒危资源保护。全省入选的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总数增至8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和国家中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试运行,全省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系统上线运行,建设完善14个省级保种单位,初步形成省级统筹、有机衔接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出台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出境管理规定。

  四、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全省受污染耕地落实安全利用措施、严格管控措施面积均已完成下达的年度任务。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遥感排查和现场核实,持续开展2024年度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工作。建立耕地土壤改良与安全利用集中推进示范展示基地。

  五、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鼓励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做优做强。举办科学安全用药培训班、病虫杂草防控技术讲座等,印发主要农作物肥水管理技术意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合理施肥用药。大力推进“三大主粮”全程绿色防控行动,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推进新型药剂示范应用,推广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推动科学用药技术和施药器械替代升级。遴选22个“三新”集成推进县,探索整村整乡推广“三新”技术集成模式。继续推行化肥施用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试点工作。

  六、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在全省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构建市县、乡镇、村(基地)三级回收处理体系。压实农药网格化管理,实行省包市、市包县、县包乡镇的三级包保模式。开展农田废弃物回收处理提升县建设,指导各地借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马鞍山模式”“黄山模式”“古沛模式”,结合“生态美超市”,组织开展回收处理。

  七、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施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行动,整县推进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举办第八届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同步举办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交流会及产业联盟高峰论坛活动。因地制宜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3+N”路径模式、全国十大典型模式。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项目,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推广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阜南三全模式”、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等,推动沼气及生物天然气多元化、高值化利用。

  八、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行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和散养户集中免疫,持续做好非洲猪瘟排查监测。及时做好畜禽运输车辆、生猪贩运户及生猪屠宰企业备案管理。推进东部区区域化防控,积极开展屠宰用生猪养殖企业备案和建立非洲猪瘟检测能力与结果区域内互认共享制度,全年未发生输入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推进无疫小区和净化场建设。加快建设无害化处理场,提升无害化集中处理水平。统筹专家资源,加大政策支持,深入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九、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先后召开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和加强长江十年禁渔常态化执法监管视频会等,部署推动禁渔工作。印发禁渔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包保联系指导、明察暗访等制度,定期调度工作进展,通报禁捕退捕动态。组织开展打击涉渔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春季护渔”“秋季护渔”区域会战等专项行动,常态化执法监管。持续抓好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帮扶,组织基层干部结对帮联,定期跟踪调研退捕渔民生产生活情况,举办就业帮扶“暖心行动”。

  十、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长江干流(安徽段)及8条重要支流等水域布设126个监测站位,系统开展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和禁捕效果评估,结果表明,禁捕水域鱼类种类数增加,水生生物资源丰度、群落多样性水平、生物完整性指数稳步提升。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全年放流水生生物1.76亿尾。建立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场所,深入水生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场所、农贸市场等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十一、持续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支持无为市、宣城市宣州区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支持水产养殖生产基础设施、苗种生产力、生产服务保障能力等建设。指导各地统筹利用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补助资金开展养殖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带动全省改造养殖池塘5.2万亩,“十四五”以来累计改造22.7万亩。部署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召开全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推广典型案例。将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纳入政策支持范围,2024年推荐国家骨干基地141家。

  十二、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召开农业农村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专题会,开展问题整改专项调研,举办全省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培训班,加强督导调度,对整改缓慢的重点问题及时提示提醒,涉及我厅年度整改任务均已完成。包保指导芜湖市落实整改任务。


原文链接:https://nync.ah.gov.cn/rdzt/nysthj/576990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