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黑科技”当家 春耕农民不奔忙
来源:    时间:2020-03-17    作者:

  这几天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琵琶营村,几台马铃薯种植机正在田间作业。农机经过之处,马铃薯播种、覆膜一次完成。

  玉田县小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小强说:去年每台种植机每天可播种15亩马铃薯,今年农机改良后每天可播种二三十亩,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该合作社有马铃薯种植机、植保无人机、马铃薯收获机等耕种管收全程智慧农机200多台。近几年唐山各地加大农机设备投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目前像张小强这样的农机大户达1000户,农户想要的服务都可以私人订制。

  不光在琵琶营村,今年开春,玉田县就有至少3个村实现了整村机器种植托管。黑科技走上田间地头,提高的不光是种植效率。

  张小强告诉记者,机械化耕种马铃薯比人工种植可节约七成水、三成肥,滴灌施肥直达作物根部。人工种植马铃薯亩产3000公斤左右,往年使用农机种植可达3500公斤。随着农机不断改进,今年亩产有望突破5000公斤。

  玉田县的马铃薯正加紧春播,滦州市的冬小麦已开始施肥。在滦州市杨家院村,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天可完成施肥作业300余亩,是人工施肥效率的上百倍,村民孟德会已连续10年把耕地交给合作社托管。与自己耕种相比,这样下来每亩地每年可增收约550元。他说。

  除了应用农机实现无人作业,合作社还有田间气象站,解决了疫情期间农民外出看田的难题。百信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秀云说,田间气象站可收集方圆几公里内的气象信息,通过传输器将农田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传输到农户手机上,提醒农户做好防寒抗旱等,农技专家也会通过气象站反馈的信息,对农田管理进行技术指导。

  不光是种起地来不费劲,农户坐在家里还能对耕种情况进行测算。7000多亩地,农机作业质量咋样,手机就能查。这两天,芦台经济开发区农机安全监理站请来技术员,为嘉氏兴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具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合作社负责人朱其江说,从没想过人工智能能用在种地上。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些新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卫星定位系统、综合传感器等智能监控设备,可将农机的作业地点、过程、面积、数量等信息传输到服务器上,农机手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应用号即可实时查看经过计算、统计和管理的数据信息,并据此及时进行调整,实现远程控制。

  今年,全区农田作业的耕、种、管、收、秸秆打捆机具都将陆续安装上智能监控系统,农机作业的质量会有大幅度提升。监理站站长王海龙介绍。

  农业黑科技不仅提高了效率和产量,也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玉田县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立田登上一台近3米高的大马力拖拉机笑着说:汽车有啥它有啥,无级变速,气调座椅,冷暖空调,可以穿着白衬衣开拖拉机。有了智慧农机,咱也是白领呢。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