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百合全链“重构” 上海农业科技解锁产业新密码
来源: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时间:2025-09-11    作者:佚名

  

  

    □记者施勰赟

    在上海市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花卉种质资源圃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收集、保存和系统鉴定评价了两百余份特色种质资源,构成了庞大的百合种质研究图谱——市农科院花卉团队百合创新的底气。

    不同于其他作物,百合基因组杂合度高、基因组庞大,加上我国在百合资源系统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方面研究时间短,目标基因挖掘与利用难度大,体系不完善,要获得突破性的观赏品种难度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团队经过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决定以“大健康”和“大食物观”为指引,将我国特有百合资源中食用、药用基因融入现代品种资源,并对标我国食用品质最好但种植区域仅限于甘肃特定区域的兰州百合,开展了赏食兼用新种质的创制与筛选。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团队育成了“橙色阳光”“黄柠檬”“申合红裳”等赏食兼备、可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种植且适合加工的新品种,在全国多省市推广,并开发了压片糖果、百合粉、百合干等优质产品,为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今年7月,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这片百合“基因宝库”进行现场考察,并随着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加工型百合新种质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一条覆盖“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百合全产业链升级路径悄然形成。

    种质解密:甜蜜的期盼与苦味的纷扰

    我国传统食用百合产业版图上,兰州百合、龙牙百合、宜兴百合三足鼎立,核心产区有甘肃兰州、湖南隆回、江西万载、江苏宜兴等,湖南龙山也是重要产区。然而长三角的农田里,这些“名门望族”却出现水土不服——兰州百合因生长周期长、气候适应性差,种植收益欠佳;宜兴百合虽适应江南气候,但其苦味特征较突出;龙牙百合也一直在长江流域部分种植区域徘徊,拓展力度不大。因此,创制一个“好看、好吃、好种”的品种,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产地气候和延长产业链的新命题。

    “对我们科研工作者而言,仅仅育成一个新品种是不够的,还要为这个产业找到适合的出路,这样老百姓才会愿意尝试,才能真正起到联农带农的效果。”花卉团队负责人在项目启动初期就把目光瞄准在赏食兼用、适合加工、适合推广的目标上,“我们要选育出抗逆性强、适种范围广的品种,同时鳞茎要兼具淀粉等功效成分含量高、适合加工等特性。”

    团队收集的200余份种质资源中蕴藏着问题的破解密码。通过构建重要资源表型数据库、建立赏食品质多维评价体系,科研人员重点用现代科技对种质资源鳞茎开展口感定量评价,筛选出12份高多糖含量种质,为新品种培育选定亲本,并通过对11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锁定综合品质优异的种质。同时开展对百合鳞茎功能成分的深入挖掘,分析了甜百合(兰州百合)与苦百合(卷丹)鳞茎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被证实是风味密码所在。

    育种破题:现代技术的完美呈现

    百合传统杂交育种如同大海捞针——选育周期长达十年,种间杂交败育率高达80%。而在团队项目组的实验室里,一场育种技术革命正在发生。

    团队以高多糖、适应性强、综合品质优良为育种目标,配制多个杂交组合,获得大量杂交后代。创新胚拯救技术,并强化倍性与诱变育种技术,初步构建体细胞杂交育种技术,构建了多个目标性状有效聚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大量常规杂交育种难以获得的新种质。

    “三个获得认定的新品种中,‘橙色阳光’适应性最强,种球生长发育速度最快。”项目负责人展示的数据背后,是育种周期显著缩短的技术飞跃。

    良种还需良繁。团队以百合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和离体脱毒为基础,构建了百合种球高效繁育和生产技术体系。“百合繁育技术也是制约百合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加快繁育速度、提供优质种球将有效提高优质新品种的推广效率。”项目组研究人员介绍,经过团队反复试验,建立了新品种的“组培+田间”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加快了新品种推广进度。

    健康的种球让新品种的优势得到良好呈现。在江西永丰的百合基地,同等生长、管理条件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团队选育的“橙色阳光”百合鳞茎不仅个个饱满圆润,鳞片还洁白无瑕,商品性极佳,较传统品种优势显著。

    加工突围:从“土特产”到“大健康”产品

    百合干、百合粉——这些超市货架常见的初级产品,折射出产业深加工的乏力。项目组实验室的冻干机里,正孕育着一场产品革命。

    项目组成员先后到相关食品加工研发单位广泛拜师学艺,反复试验,发现低温贮藏能显著促进淀粉降解和可溶性糖积累,功能成分呈现品种差异。团队明确了冻干技术下的加工产品较传统的水洗淀粉工艺下的加工产物更具营养价值,能够较好地保留百合鳞茎中的营养与功效成分,从而使得加工产品更具保健作用,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团队还优化了鳞茎全粉制备工艺及全粉固体饮料制备工艺,确定了全粉制备的最佳配方,为之后的百合深加工产品奠定了基础。目前,团队研发的复合百合粉、压片糖果等产品,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配套制定的生产技术标准正在丰富货架上的商品种类。

    “加工技术是农业产业从一产向二产延伸的关键,既要选育出适合加工的新品种,还要努力突破加工难题。”在项目组看来,一产向二产延伸是拓宽农产品销路的有效渠道,既能解决农产品保鲜难题,还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只有从全产业链突破,打破销售瓶颈,才能让老百姓种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全链重构:一朵花的产业跃迁

    当前,项目组培育的品种已在上海、福建、江西、云南等地陆续推广,团队制定的技术标准正帮助广大种植户生产更优的产品,由此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新品种的广适性不仅让贫瘠的山坡地开满了鲜花,也在多个百合主产区受到了种植户的青睐。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赏食兼用百合的种植面积或将呈几何倍的增长。

    “从来没想过,我们在土壤有机质贫瘠的丘陵山区也能种出这看似娇嫩的百合花。”福建省泽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由衷说道,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团队的科技助力下,企业在福建三明市将乐县贫瘠的山坡地沙质土壤上试种百合花取得成功,让他增强了发展百合产业的信心,如今,他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带领当地农户种植,不仅解决当地边际土地利用难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2万—3万元。

    在江西传统生产鲜食百合与百合初级加工产品的地区引入新品种后,新品种不仅产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鳞茎的抗逆性与商品性也显著优于当地传统主栽品种,得到广大种植户的高度认可。

    “从解决苦味难题切入,到建立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从攻克种球生产难题到开发健康食品,我们打通了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未来,团队将继续选育更多优质新品种,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同时,今后还将通过创新更多的关键技术,探索“稻+百合”“玉米+百合”等新型轮作模式,提高农地的效益效率。“在大食物观的背景下,从大健康领域,食药同源的角度,将百合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变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效的新大道。”

    一朵百合花引领的全新产业链在大地里悄然重构,一个育种、种植和加工融为一体的产业新生态正在长三角的土壤里茁壮生长。相信当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条,小小的百合花终将绽放出一个产业的芳华。


原文链接:https://nyncw.sh.gov.cn/mtbd/20250911/ec7b7a3dc4ed4ac1a413bf4e1694a33b.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