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镇:“生态积分”串起共富链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来源: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09-11    作者:佚名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四海镇黑汉岭村的路上,村民韩阿姨和往常一样,与邻居们在村口唠着家常。聊天间隙,她眼尖地瞧见墙角有个烟头,顺手就捡了起来。“现在看到垃圾,下意识就想捡,已经成习惯啦!”韩阿姨笑着说,边说边把烟头放进特意制作的布袋里,“用布袋装垃圾,回去一洗就行,既环保又符合‘门前三包’的加分标准。这烟头攒够一盒能换2分,年底兑桶菜籽油不成问题。”在四海镇,像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自2024年推行生态积分制以来,它就像一股润物无声的力量,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让绿水青山间涌动起文明新风与共富热潮。

  村民小积分唤醒主人翁意识

  “韩阿姨,今儿又来交‘环保成果’啦?”村口垃圾分类站旁,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笑着招了招手。韩阿姨熟练地将攒了一周的烟头倒进专用收集盒,又把分好类的厨余垃圾放进对应垃圾桶。工作人员在积分本上认真记下:“烟头一盒,积2分;厨余垃圾分类清晰,本月3分”。她凑过去看了看,笑着说:“你看这本子,三季度我家‘门前整洁’每月得8分,外出遛狗拴绳每月加3分,再攒俩月就能换袋大米啦!”

  这份自觉,源自2023年黑汉岭村推行的《生态文明积分管理办法》。起初,村民们对“积分换物”半信半疑,黑汉岭村党支部书记史云龙带着“两委”干部逐户讲解:“保持房前屋后干净无乱堆乱放,每月能得8分;垃圾分类清晰,每月3分;办宴席不超20桌,一次加5分!1分等值1元,可在指定超市、民宿、景区等9个消费场景流通。”了解积分细则后,村民们围在一起细细盘算,积分制的种子就此在心田扎了根。

  “以前倒垃圾凭习惯,现在分类比谁都认真。”韩阿姨的话道出了村民的转变。她翻出家里的积分手册,上面是工作人员一笔笔记录的加分项:参与村级生态保护志愿活动2次,加4分;无私搭乱建,每月积5分;参加绿色低碳活动可以积5分……“年底评上‘生态文明户’,还能上红榜,这荣誉比啥都金贵!”

  数据印证着这场悄然发生的变革。黑汉岭村从原来的人居环境落后村变成现在全镇排名第二的“优等生”,村民主动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人次较上年翻了两番,2024年全村参与积分的家庭中,每户平均分达到500分,涌现出10户“年度生态文明户”。黑汉岭村村民胡淑琴凭借积分812分荣获全镇冠军。“现在村民看见杂物会主动清,遇到事儿先找议事厅商量。”史云龙翻着村委会的积分台账,每页都贴着村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照片,旁边是工作人员手写的活动记录。

  企业生态加分铺就双赢路

  企业生态文明积分制则以年度为周期,由经济发展办公室、生态环境管理中心等多部门,依据《四海镇企业生态文明积分制内容清单》,从生态资产、经营到生活公益等维度,对企业一年来的绿色实践逐一核验打分。其中,“大树与猫”民宿2024年凭借发展绿色产业获有机认证、组织客人参与九眼楼垃圾清理等行动,经多部门评定,收获可观积分,这些积分成为企业的“绿色资产”,可兑换文旅推介参展资格等权益,为企业发展赋能。

  企业积分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串联起乡镇、游客与村民。游客在“大树与猫”参与环保活动、在看山咖啡自带杯消费等绿色行为,能为自己攒碳汇积分,这些积分也可在镇内九大消费场景使用,像到“大树与猫”喝咖啡、在乡村振兴创客直播间购物。而村民用积分兑换材料制作民宿“环保礼包”,供应绿色食材,既能助力企业获“生态示范”认证加分,也能让自身参与到生态经济循环中,乡镇则借助积分制,推动生态理念落地,实现环境与产业共兴。

  积分制推行以来,九眼楼长城景区、“看山咖啡”、“大树与猫”民宿、小溪嘟嘟民宿、花海夜市、黑汉岭群宝利隆超市、小王子酒店、四海村千玲超市以及四海乡村振兴创客直播间踊跃参与。

  “生态不是负担,是最好的招牌!”“大树与猫”运营主理人刘明丽感慨,今年以来因积分带动,民宿入住率提升22%,回头客超六成,还节省广告成本3万余元。企业从生态实践中尝到甜头,更主动反哺乡村,引入资金技术、开展志愿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形成“企业绿动能—乡村新发展—游客优体验”的良性闭环。游客沉浸式参与的“生态旅行”8月15日,四海镇“游客碳汇积分护照”发放首日,九大消费场景化身低碳打卡地,开启一场绿色旅行狂欢。在“看山咖啡”,木质露台被阳光铺满,上海游客陈小姐手持刚申领的“碳汇积分护照”,笑着将自带咖啡杯递向店员:“在社交平台刷到积分活动,专门来体验!自带杯买咖啡,既环保又能积5分,发小红书还能再拿20分,太有意思啦!”店员忙不迭接单,笑着补充:“好多客人像您一样,冲着积分专程来,这会儿已经有二十多位自带杯的游客啦!”

  与此同时,在九眼楼景区入口,旅行团游客排成长龙。导游举着旗帜大声介绍:“参与生态环保体验能积10分,持‘护照’购票还能额外积5分!”北京市民李大叔戴着草帽,边听边翻看“护照”:“儿子在网上看到活动,催着我们老两口来。爬长城、做环保,既能看风景,积分还能换消费,一举两得!”

  乡村振兴创客直播间开展线下活动,工作人员更是被咨询人群包围。大学生小张挤到咨询台前,举着手机里的活动攻略:“做了一周功课,就等今天!买特色农产品积10分,参与直播互动还能再积,打算把积分攻略做成Vlog,带动更多人打卡!”

  从看山咖啡的文艺打卡,到九眼楼的长城环保行,再到花海夜市的烟火气,九大场景里,游客们用脚步践行绿色,以行动兑换积分。四海镇副镇长王静说:“没想到大家热情这么高!游客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打卡,让‘碳汇积分护照’真正成为连接生态与旅行的纽带,首日发放‘护照’超200本,绿色消费新风尚正加速形成!”

  此外,四海镇创新推行村干部生态文明积分制考核。为将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四海镇将河长制、林长制、农村人居环境等9项核心生态指标,科学量化纳入村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形成了清晰明确、可衡量、可追溯的“村干部生态文明积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村级生态保护奖励资金的分配,并作为村干部个人评优评先、绩效激励的重要依据。这一机制有效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显著提升了村干部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今,“多得分、多受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村你追我赶、竞相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成功构建起“保护生态—村集体获奖励—村干部得激励—生态保护再升级”的村级良性循环链条,为筑牢全镇生态屏障注入了强劲的村级动能。

  如今的四海镇,地表水100%达标二类,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万人次,18名新农人在此扎根创业。小积分撬动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经济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发展与共富的深刻变革——它让村民明白,守护生态就是守护饭碗;让企业懂得,参与生态就是创造商机;让游客发现,践行生态就是最美风景;让乡村看到,绿水青山真能变成金山银山。

  从村民的布袋到企业的台账,从游客的“护照”到镇域的生态网,四海镇用多主体联动的积分制,把“绿水青山”的守护权变成了“金山银山”的共享权。这流动的积分,恰似一条绿色纽带,将村庄、企业、村民、游客紧紧连在一起,在延庆东部的群山中,编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原文链接:https://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qxx/743752044/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三农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