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室架子上的培养基里“住”满了马铃薯幼苗。刘雨鑫摄
“30天左右,幼苗就会长成一株翠绿的脱毒种苗。”近日,在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组培室里,副研究员张洪亮正在进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保存,只见他一丝不苟地剪苗,随后将剪好的带叶芽的茎段放入培养基中。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北大荒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却正为了下一个丰收年而忙碌着。在农垦科学院实验室里,新一季的制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走进接种室的里间,架子上的培养基里“住”满了各式绿苗,并标注上荷兰15、中早39等房间号。
张洪亮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马铃薯幼苗,每年秋收后都会选取一部分在大田种植过程中表现优异的马铃薯品种,经过茎尖脱毒、病毒检测、组织培养、原种生产等工序,最终选出“健康”、合格的种薯,这样的过程在一个育种季要重复很多次。多则10多年,少的也需要5年~6年,只有经过充分的试验方能在众多幼苗中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张洪亮高兴地对记者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关,我们已经筛选出了一个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马铃薯品种,准备参加国家组织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一旦登记成功,将在垦区大面积推广。”
另一边,在4000多公里之外的海南三亚南繁“硅谷”,垦区的“南繁候鸟”正进行着新一代繁育工作。
“啪,啪,啪……”当身着工作服、头戴大檐帽的农垦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于琳出现在视频连线另一头时,传来的还有纸袋的拍打声,原来,她正和同事在位于三亚市海棠区湾坡村的农垦科学院南繁基地试验田里给玉米授粉,因为需要人工授粉,所以要给玉米套上防水纸袋。于琳一边熟练地给玉米套袋一边说:“现在是授粉高峰期,由于时间很短暂,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每年10月份,于琳和同事们都会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进行玉米加代扩繁,这一待就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
“南繁育种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创制更多优质、高产、抗性好的育种材料,有力促进北大荒农作物科研育种的发展,加快新品种选育。”于琳告诉记者,其实育种和养孩子是一样的,将品质、抗病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基因材料结合在一起,最终选育出玉米新品种,这个新品种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最终进行推广,为多打粮食作贡献。
张洪亮和于琳只是众多北大荒农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一南一北、一冷一热,展现了他们为努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夯实种子产业发展根基而作出的努力,有他们在,北大荒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将越来越足。(陈曦 记者 姜斌 刘畅)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