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汤原 “丰”景正好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31    作者:佚名

  

  汤原稻谷飘香。


  蓝莓喜获丰收。


  红彤彤的五味子。

  

  9月,是汤原人获得感爆棚的季节。

  又至一年丰收时,沉稳的大豆、内敛的玉米、骄傲的南瓜、张扬的五味子……它们以各异的姿态展现着各自的丰饶与多彩、成熟与稳重、喜悦与希望,诉说着耕耘时的辛勤付出与收获时的满足。

  汤原大地丰收的色彩绝非仅有金色,而是多彩且浓重的,相互交织,绘就出一幅绚丽缤纷的丰收画卷。

  金色已不再是秋收的专属,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汤原,一个多彩的秋收正朝我们走来,那是大自然对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美好的描绘。

  水稻田里潜伏“虾兵蟹将”

  时间:9月21日上午

  地点:胜利乡荣丰村

  “风浪越大鱼越贵!”“生活不止眼前的烦恼,还有一顿田野的垂钓和烧烤。”

  在胜利乡荣丰村的一处稻田,水稻已然成熟,但稻农并不急于收割,田里鱼蟹正肥,每逢周末,都有城里人到此垂钓、烧烤,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等再下一场霜再收,一天比一天冷了,游客也少了,那时再收也不晚。”原来,水稻仅是收入的一小部分,这片稻田的主人戈伟已在中秋节前将藏于稻田里的大部分河蟹变现,剩下的少部分则留给垂钓、野炊之用。

  “一茬河蟹出水,种稻的本钱就回来了。”戈伟从稻田里拽出一网兜河蟹向记者展示:“可肥了,一个能有二两重!”

  此时,正在“蟹城”辽宁盘锦学习取经的村支部书记陈晓刚听闻记者来访,匆忙打来电话。他说,眼前这片 70 亩的稻田能产出 2100 斤蟹子,平均亩产 30 斤。赶在中秋节上市,每斤售价 40 元以上,总收入达 8.4 万元,一亩地能增加收入 1200 元。而这 70 亩水稻能产出 3万斤大米,又能增加收入 4.5万元。

  今年是荣丰村首次尝试稻田养蟹,明年准备扩大至500亩,“我们村有9000亩水田,要是都养上蟹子,那可妥了!”

  在汤原县胜利乡,不单有蟹稻共生、鱼稻共生、鸭稻共生,还有虾稻共生。

  汤原县龙虾养殖示范基地负责人樊怀森介绍,虾稻种养技术与传统养鱼、养蟹相似,饲养简便,生长周期短,见效迅速,经济价值颇高。“今年,稻田养虾亩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

  “稻因虾而优,虾因稻而贵。‘一水两用’的虾稻共育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为小龙虾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也有效提升了水稻品质,实现了‘一田双收’。”汤原县胜利乡农办主任刘会彬说。

  一季稻田,两份收入。汤原县稻田里的“虾兵蟹将”有力地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果山”上结出特色果实

  时间:9月21日中午

  地点:汤原镇东大桥村

  着实没想到,在汤原竟能品尝到汤原本地产的黄桃。“汤原黄桃”个大汁多味美,在我省东部地区声名远扬。

  记者到村里采访,村党支部书记赵云在果园,记者追到果园,只见赵云正忙着装水果礼盒。

  见赵云忙得不可开交,果园“园长”李淑文赶忙出来打圆场:“我带你们去看果!”

  在黄桃大棚,只见低矮的桃树上挂满了大黄桃,宛如娃娃的笑脸,分外喜人。

  “个大的有多重?你猜猜。”李淑文让记者猜。

  “二斤!”

  “猜对了,一斤九两!”

  “多少钱一斤?”

  “15”,李淑文随口一应。

  李淑文的自信并非毫无缘由,15元一斤的黄桃早在中秋节前便已被订购一空。李淑文风风火火,走路带风,说话干脆利落。记者越是好奇,她越是来劲,带着记者挨个大棚参观,水蜜桃、葡萄、海棠果……仿佛走进了花果山。那些成串的果实把树枝压得都低垂着。用李淑文的话说“结得密密麻麻的”。

  “这片果树都归我管!”李淑文是村果园的总负责人,她是果树栽培技术的土专家。

  赵云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以正常年份一棵树平均产出180元计算,到秋天就是60万元。再加上反季蔬菜的收入,整体收入近百万元。”

  5年前,这个村还背负着200多万元的外债,依靠着“花果山”,如今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300多万元的存款。

  赵云说,东大桥村是城中村,全村土地不过3000亩,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必须精心耕作,让它创造最大的价值。”

  “东大桥村的棚室大黄桃只不过是汤原县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汤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丁子芮介绍,近年来,汤原县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棚室进行技术指导,引导各乡镇大力发展棚室经济特色作物种植,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县政府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县财政扶持力度等方式,大力扶持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现有塑料大棚2579个,日光温室209个,主要用于食用菌、蔬菜、瓜果等作物生产,在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味子中体验五味生活

  时间:9月22日上午

  地点:太平川乡新兴村、黑金河林场

  汤原县乃是著名的“五味子之乡”,2021年,汤原五味子被列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

  今年,汤原五味子收成如何?

  “今年是大丰收年!”太平川乡新兴村宏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红喜笑颜开地说。

  在一块面积达200亩的五味子种植地,记者看到,一串串红彤彤的五味子爬满了架子,在阳光下炫耀着它的艳丽和饱满。

  张玉红介绍,合作社现有60名社员,种植五味子的总面积为664亩。“今年是大丰收年,亩效益可达1万至1.3万之间,纯收入保守估计在600万元以上!”

  “村里种五味子是跟我们学的!”新兴村的邻居黑金河林场副场长符景林笑着说。

  黑金河林场种植五味子较早,经验丰富,目前种植面积达700亩,预计纯收入超过 700 万元。“这比种大田作物收益高太多了!”

  丁子芮介绍,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五味子人工栽培面积逐步形成规模,全县8个国有林场均有种植。

  据悉,近年来,汤原县注重汤原五味子全国地标品牌建设,致力打造“五味子之乡”,2024年,全县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4767.9亩,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该县以五味子为代表的“寒地龙药”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24年,汤原县中药材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发展面积达7万亩,其中,林下仿野生栽培面积约5.8万亩。主要栽培的药材品种包括五味子、白鲜皮、苍术、刺五加和防风等。

  “以五味子为代表的寒地龙药已经成为农民和林场职工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丁子芮说。

  大田作物里的“科技与狠活”

  时间:9月22日下午

  地点:香兰镇大屯村;汤旺朝鲜族乡金星村

  “去年丰收,今年也丰收在望。”村党支部书记王和之所以如此有底气,是因为在耕种过程中广泛运用了良技和良法。

  大屯村拥有耕地13100亩。从2018年开始,全村土地全部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和“黑色越冬”。“今年春旱,我们村的地丝毫未受影响,原因就在于采取了‘黑色越冬’。另外,在今春起垄时全部采用‘大垄双行’,如此一来,既抗旱、耐涝、耐密,蓄水能力也强,正常情况下增产10%不成问题。”

  “我们村4月23日就开始播种了,到4月30日全部播种完毕,5月10日,苗已经出齐了,比其他村提前了7天!”王和的语气略带一丝得意,他说,这样成熟期就提前了,目前玉米已进入完熟期。

  “容重量决定产量!”王和说,多年来,大屯村玉米的容重是“710”,而其他村的容重都在“650”左右,“这样,一公顷地就相差1吨的产量,容重提升了,粮的质量也好,卖价就高。一般情况下,我村玉米每公顷产量约15吨左右,基本达到了亩产吨粮。”

  据了解,大屯村一半耕地由村里托管经营,110户社员,带地入社以地入股,去年,社员每公顷分红1.85万元。

  采访时,王和还不停地摆弄着手机,他说,“按照现在玉米期货行情,今年分红也低不了。”

  汤旺朝鲜族乡金星村拥有耕地8500亩,全都种水稻。去年,水稻总产量达850万斤。

  “我们的水稻采用汤旺河水自然灌溉,水质清澈无污染,食味值极高,口感甚佳,不逊于五常大米。”在金星村稻作文化展厅,汤旺朝鲜族乡党委书记权一为记者逐一介绍了“南稻府”牌绿色、有机大米,价格从每斤12元到18元不等,“价格虽高,但不愁销路!”

  如此优质的大米是如何种出来的?

  原来,除了精耕细作,米香里还蕴含着“科技和狠活”!

  权一带记者走进位于金星村的“5G智慧农业水稻体验园”,在这里,通过智能设备足不出户便可观测了解水稻生长状况,实时监测气象、土壤数据,依靠科技赋能,实现对传统种植方式的优化升级。

  权一表示,通过可视化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多光谱检测,精准掌握虫情、水情、墒情、温度、湿度等指标,对稻田进行实时监测、科学种田,“达成了减少人工、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目标。”

  汤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海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汤原县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抓春耕、促夏管、保秋收。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7.5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67.07万亩,全县齐心协力,综合运用良种、良技、良法,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挖掘增产潜力,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再夺大丰收。

  行走在汤原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壮阔且绚丽多彩的丰收图景正缓缓展开。(文/摄 记者 崔立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汤原县委宣传部提供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15380/202409/c00_3177208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