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整地机正在开展秋整地作业,为实现100%“黑色越冬”奠定基础。霍春旭摄
金秋九月,北大荒万顷良田一片金黄,成熟景象遍布田野……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主动“揭榜挂帅”,推进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通过此次科技会战,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措施,揭示并构建了黑土地退化机理和恢复技术体系,打造了成套的黑土地区域适宜性耕作模式,建立七个万亩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17.13万亩;创制培育水稻、大豆、苜蓿、麦草、甘草、大麦等新品种36个;研发了黑土地力快速提升的生物技术和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各项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3.26亿亩,归纳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侧深施肥、大豆分层定位定量施肥、保护性耕作、水稻旱平免提浆、等高种植、等高宽埂等20项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
9月28日,“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活动走进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曙光农场等地,一线见证了4年来黑土地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科技会战成果有效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及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等重大任务。
用科技恢复土壤养分
9月28日,采访团走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友谊农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黑土保护研究中心,小流域综合治理微观实景沙盘中,侵蚀沟生态治理、等高宽埂、等高窄埂、水田无人农机、生态养殖、白浆土障碍消减、农业生产数字化监管等黑土保护模式微缩景观呈现眼前。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生态安全。在黑土地保护这场持久战中,科技会战的专家们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应用立体监测,多项成效显著。
三江平原地处湿润区,由于传统顺坡或横坡耕作方式不当,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变薄变硬;低洼内涝、鱼眼泡遍布;水肥空间错配,地块内土壤肥力不均,作物长势空间差异大;退化严重,限制地力与产能提升,威胁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团队利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精准识别侵蚀沟、破皮黄、鱼眼泡等退化位置及程度,并针对田块间、田块内差异化问题,利用地块画像多维数据、指标阈值,智能化配置等高种植、可耕作宽埂、窄埂、暗管排水、小流域尺度蓄排等工程措施,白浆土改土、智能施肥、条耕等农艺措施,以及草水路等生物措施,建成“涝能排、旱能蓄”“保水保土保肥”的黑土地海绵农田样板,实现小流域尺度水蚀退化阻控、低洼内涝消减、综合地力提升。创新“五良”融合方案,与北大荒模拟股份制结合,加快规模化黑土地保护利用,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系统认知、监测诊断、技术处方、精准手术的系统解决方案。
“去年,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了‘等高环播’种植模式,当时只在100亩玉米地进行试验种植。经过测产,地表径流量降低60%以上,土壤流失量降低8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5%,粮食增产5%,明年我还要进行大面积种植。”玉米种植户张宝库尝到了甜头。
“与传统的翻耕方式相比,新的种植模式具有保持土壤结构和水分、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业成本等优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刘焕军说。
经过几年的实践,友谊农场的坡耕地实现了粮食增产5%~22%、水土流失减少70%的综合效益,实现小流域尺度坡耕地水蚀问题“标本兼治”,做到了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白浆土也成优质田
通过科技会战,北大荒集团曙光农场的白浆土也成了优质田,现在收获机车开始玉米收获作业。
在现场,曙光农场第二管理区副主任王尧说:“过去,我们这里的白浆层厚,也比较板结,导致土壤通透性不好,农作物产量低,通过白浆土改良项目,现在土壤通透性上来了,透水性也好了,作物产量也上来了。”
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北大荒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采取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粪肥还田、等高种植等10余项农艺农技措施,形成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地保护“新模式”。
“以前我们家这块地是有名的‘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帮我们把土壤水分和养料都固定住,今年我家这苞米长势特别好,籽粒金黄,特别饱满,增产增收是没问题了。”曙光农场第二管理区种植户秦阳生语气里都是喜悦。
多年来,曙光农场积极加大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力度,开展各类试验示范和系统集成10余项4万余亩。
曙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张锋说:“咱们这块地是最典型的坡岗地白浆土,往年玉米一公顷产量在八九吨左右,大豆产量在2.5吨左右,经过这四年的改良之后,一公顷玉米产量能达到13吨左右,大豆能达到3吨半,总体产量能提升12%~24%;减少水土流失30%~50%,效果非常显著。”
探索“三江模式”新规范
三江平原耕地集中连片。但由于土壤障碍、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内涝耕地面积大、低温冷凉,限制地力与产能提升;农业时空基础数据匮乏,限制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大规模水田开发导致了地下水季节性下降、水土资源时空不匹配等问题。
针对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组织28家单位144位科研人员,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作战优势,与北大荒农垦集团规模化、机械化优势强强联合,建成适于三江平原的黑土地智能化保护利用模式,简称“三江模式”。
“在地块画像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基肥、追肥等多场景处方图生成技术,同时实现改垄向、可耕作宽埂调配水分、草水路导水、暗管排水等黑土地保护‘精准手术’。”9月27日,在友谊农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刘焕军说。
近年来,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模式蓬勃开展,一种全新的黑土地保护规范正在形成,实现了从黑土地保护的“精准处方”到“精准手术”的巨大跨越。
“三江模式”对黑土地保护问题有着系统认知理论的创新,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的研发是“三江模式”的一大亮点。项目团队多次组织大规模航空遥感实验,获取海量数据,对黑土农田的多个要素进行米级高精度定量监测。通过明确耕地退化的各类指标与阈值,能定量诊断障碍与退化程度。并借助区域农业时空大数据,构建多尺度分区体系,实现田块内部的精准管理分区。
这一模式构建了面向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的4套技术体系,即黑土地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综合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白浆土旱田智能化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寒地水田智能化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基肥追肥全环节的水旱田智能施肥技术体系。团队利用立体监测技术精准识别技术,智能化配置多种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建成“涝能排、旱能蓄”的样板,实现粮食增产、水土流失减少,达到小流域尺度问题的“标本兼治”。
“三江模式”下的黑土地保护新规范,是把握重点、实践探索的成果,为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未来,经过保护的“耕地中的大熊猫”将重新充满活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徐宏宇 颜子晴 记者 姜斌 刘畅)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