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帮扶为贵州麻江端上“金饭碗”
来源:    时间:2020-03-04    作者:

  新华社南京1月7日电(记者陈席元)1月2日,是新年开工第一天。南京农业大学一行二十多人来到1500多公里外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建设。

  见到南农专家,36岁的贤昌镇高枧村种植大户赵祥榕激动地说:你们是我的恩人。

  赵祥榕这番话和他波折的经历有关。5年前,赵祥榕回乡种植本地的籼稻,规模一度扩大到300亩,后来遭遇病虫害和旱灾,把挣的钱全赔了进去。2017年,在南农教授李刚华的支持下,赵祥榕种植了40亩南农自主培育的粳稻品种宁粳8号。

  2018年6月22日,麻江遭遇特大暴雨,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2.78亿元。赵祥榕的地是河谷梯田,他跑去一看,心都要凉了。

  水都漫到第5层了,原本绿油油的苗,被洪水冲得根都露了出来,望过去黄黄的一片。赵祥榕说,我跟李教授视频通话时很绝望,我说这下全完了。

  出乎意料的是,视频那头,李刚华却说:问题不大,能救。

  尽管交通受阻,一天后,李刚华辗转赶到了麻江。

  根子还在,补充养分就行。来到现场,他发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只是冲刷了梯田,并未蓄积,稻苗仍然活着。李刚华马上开始测算施肥量。

  周围农户见状,纷纷劝阻赵祥榕:可不能补肥啊,都6月底了,肥过足,稻谷不结实,光长稻草了。

  赵祥榕不为所动,他决定相信李刚华。当年10月,他的宁粳8号竟然实现平均亩产666.1公斤干稻谷,创下了黔东南州的历史纪录。

  梯田面积小,我们用小收割机,转一圈就能装满2个蛇皮袋,比本地籼稻重得多。赵祥榕咧开嘴笑着说,农技站带来的是电子秤,刚上秤我还以为秤坏了,一袋比平常多出20斤,换了杆秤再称,没错!

  科技真是太重要了,不能靠运气,看天吃饭靠不住。赵祥榕发自内心地感慨道。2019年,他的种植面积恢复到了100亩。

  赵祥榕是南农在麻江开展科技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麻江位于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地处锌硒矿带,是中国锌硒米之乡和中国红蒜之乡,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病害、品种退化等因素,农民只能守着金碗吃穷饭。

  2014年,当地红蒜的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2万亩掉到不足3000亩。南农教授吴震和他的团队承担起复兴当地红蒜产业的任务。经过前期调查,他们发现,由于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不少红蒜田里只见草不见蒜,种蒜在贮藏过程中腐烂、病害严重。

  经过分析,吴震提出选优分级播种、提纯脱毒复壮、种蒜防腐保鲜、地膜覆盖栽培、环境综合调控的30字方案,制成简明易懂的展示板立在田间。同时,南农帮助麻江红蒜走品牌化道路,做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019年,全县红蒜面积稳步恢复到5800多亩,麻江红蒜重新红火了起来。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感谢书记来指导,九月菊花满坝香。这是高枧村村民易芙蓉为南农驻村书记编唱的山歌。

  南农副校长丁艳锋告诉记者,2013年定点帮扶麻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与教育优势,以菊花、水稻等金牌学科资源助力产业扶贫南农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引进400多个菊花品种在麻江试种,面积从2016年的20亩扩大到2019年的上千亩,3年来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带动农旅综合收入1亿元。

  截至目前,南农在麻江已投入帮扶资金上千万元,直接服务与带动农户499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59人,帮扶产业11个,引进新品种700余个,培训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共建锌硒米、农村电商、家禽、草莓4个产业联盟,辐射农业生产面积10万亩。

  2019年4月,麻江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南农继续推出10+10行动,以10个学院结对帮扶10个村,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鼓励学生常态化蹲点协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麻江大地上。

  摘帽不摘帮扶,南农扶贫的含金量高。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对记者说,这些年来,南农师生用心、用力、用情,他们在田间地头的身影,我们麻江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