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黑土地上一年的耕耘沉淀为丰收的喜悦。窗外飘起小雪,吉林省榆树市农民高丛坤在家中细数今年的收成,笑逐颜开。“自家土地的产出,加上合作社的工资,拢共能有近10万元。”高丛坤说,“从前做梦都没想过,收自家地还能拿工钱。”
2023年,榆树市粮食产量达到31.25亿公斤,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粮食高产丰收的背后,是榆树市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生态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久久为功。
社会化服务,增产又增收
“老高,你家这1垧(1垧等于1公顷,15亩)多的地包给我呗,连成大地块、用上新技术,收成指定比现在多。”9年前,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找上门说的话,高丛坤记忆犹新,可当时他压根不信,一口回绝。
作为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的“老把式”,高丛坤最信得过的就是自己种粮的手艺。但到了来年玉米摘棒的时候,他却傻了眼:同样大小的地,合作社咋就能打出更多粮?纯利润咋就能高出一倍?
“增产又增收的秘诀,在于社会化服务模式下,科学种田方法的综合运用。”合作社仓库里,马占有望着堆成小山的玉米合不拢嘴,细数种田账。“一方面,密植玉米品种、智慧农机具、水肥滴灌一体化种植等新技术的应用,让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提供农机服务,大大降低了成本。”马占有介绍,一升一降,每垧地纯利润至少增加3000元。“这几年,吉林省玉米单产第一的地块都在我们合作社,每垧地产量最高达4万斤以上。”
马占有的底气,离不开榆树市得天独厚的产粮禀赋。作为吉林省第一黑土资源大县,榆树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松花江畔,现有耕地580余万亩,黑土地占耕地面积的98.2%,且位于气候等条件适宜玉米生长的“黄金玉米带”上。
然而,榆树市也曾为诸多问题苦恼——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种地的人”青黄不接。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大农机、高科技只能望“地”兴叹。在这样“小散乱弱”的农作模式下,农民种粮与增收致富还有一定距离。
在马占有看来,想要破解“地由谁来种”“种粮怎么挣钱”等问题,科技赋能下的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是条好路子。从2012年合作社成立以来,马占有一直奔着这条路走。
“像老高这样的农户,我们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来带动。”马占有坦言,农民对土地有感情,但对土地流转也有顾虑,于是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逐步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地还归农民,由合作社来种,消除“老高们”的后顾之忧。
“花更少钱打更多粮,还解放劳动力,谁跟好收益过不去?”高丛坤说,看到实打实的粮食后,他二话不说加入了合作社,光土地流转的租金一年就有2万元左右。如今他更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把自家的农机开到合作社的土地上,一年工资6万多元。原先农机干完自家活就成了闲置的“铁疙瘩”,现在在合作社的统筹下充分利用,农机不停、天天挣钱。年年秋收时,除了自家地,还组团去周边县市“收秋”。
截至目前,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303公顷耕地,为约1200公顷的耕地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放眼全市,规模经营主体达19660家,规模经营土地18.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农业新技术,高产又高效
“今年又是个大丰收!”说起收成,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眉飞色舞:“今年每垧地产量平均在2.2万斤以上,足足比去年增加1000余斤。”
从2013年成立合作社至今,徐禹庆是现代农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7垧地,每垧产量也就1.8万斤左右。”徐禹庆说,如今,合作社流转土地132垧,翻了近20倍,产量也增了近20%。
粮食增产背后,是现代农业模式的强大支撑。“拿秋收来说,过去人工收地,一天只能收1亩地。如今大农机一开,一天足足收4垧多,作业效率翻了几十倍。”徐禹庆说,“收”只是种地的一个环节。如今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都已实现了机械化。
农机提效率,增收靠科技。“在我们合作社的稻田里,平常是看不到水的。”徐禹庆介绍,在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支持下,合作社采用了水稻地膜覆盖技术,保持土壤湿度、提升土壤温度,大大降低了成本。
农业科技的应用不仅让原有的农业模式提质增效,也为合作社开拓出创收新路。“鸭稻共生、稻蟹综合种养等技术的应用,成为合作社收入的一大来源。”徐禹庆说,水稻田里养水产,不仅松动了土壤、留下了肥料,而且水稻质量和价格显著提高,平均每吨大米增收400多元。同时,水产品本身也成为田里的新“聚宝盆”。“拿养鸭来说,我们现在推广了50垧鸭稻共生田,今年纯利润在14万元以上。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来源”。
更令徐禹庆高兴的是,随着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农人”选择回到家乡,端起农业“这碗饭”。“现在合作社入驻了3名大学生,他们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操作新型智慧农机具更方便。”徐禹庆说。
补贴力度足,产业空间广
“秋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我们还得在储粮、翻地上下功夫。”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院内,马占有指着眼前数十米高的粮食烘干塔说,“这座粮食烘干塔是合作社今年新建的,收来的粮食可以在塔内烘干水分,卖更高价。”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对马占有这样的经营者来说,除了要把地种好,更要着眼长远发展。如此一来,建设粮食烘干塔、推动保护性耕作、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等大部头支出必不可少。一来一去,合作社能赚钱吗?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纯利润超100万元。不仅如此,各项政策也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掰起手指头,马占有一笔笔算起账:今年这1500多垧土地,社会化服务补贴60多万元,保护性耕作补贴90多万元,苗期深松补贴20多万元,榆树市免费为土地提供飞防作业服务……“还有近年来一直发放的农机购置补贴。”马占有说,如今合作社共有95台套农机具,大家越干越起劲。
与此同时,榆树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经济增加值,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粮榆树公司从玉米到淀粉到糖到柠檬酸年转化玉米79万吨;榆树大米白金品牌已成为亮丽名片,大型水稻加工企业38家;榆树豆制品企业总产值4.8亿元;榆树年产白酒20万吨;畜禽加工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养殖大户1159户……
“榆树市正紧扣‘粮头食尾’打造全产业链,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促进联农带农和共同富裕。”榆树市委常委、副市长闫伟介绍,中粮、国投生物、京粮、华泽、灿盛、泰国正大等一大批企业集团相继落户,目前全市正着力打造玉米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饲料、畜禽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体和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榆树的使命担当。”榆树市委书记吴威表示,榆树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未来将继续为种好“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榆树贡献。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412/t20241224_90153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