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以“新”提质 向“新”而行 着力打造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块地”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23    作者:佚名

  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走在前、作示范”的果敢担当,“从新出发、向新而行”的奋斗豪情,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入手,走出来一条特色鲜明、要素集聚、设备先进、生产绿色、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新路径。

  一、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开发“新农具”,打造“新质农业先行地”

  (一)“农业芯片”自主可控。与中科院、川农大等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等技术攻关。依托“天府粮仓”建设规划,改造粮油园区“一院两厅四中心”,建成粮油品种选育基地、水稻制种基地600亩,完成5处1700亩水稻、麦玉豆、油菜高产攻坚田建设和“一核四基地”内80个品种试验,筛选出适宜仁寿种植的中筋小麦、双低油菜、稻香杯水稻等10余个高产优质品种。园区粮油产业良种覆盖率达100%。2024年上半年,园区核心区小麦优质品种单产达425.7公斤,创历史新高。

  (二)“金戈铁马”驰骋阡陌。针对仁寿“两山一坝七分丘”地形特点,研发设计玉米精量播种机、自走式履带旋耕机等系列适合丘区耕作的中小型农机装备,大力推广运用以免耕带旋播种技术为核心的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两段机械化收获技术为核心的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动实现“农机上山”。建成园区万亩育秧中心,引进现代化育苗催芽系统、播种流水线和喷灌系统,实现育秧全程自动化,满足园区及辐射区9.6万亩耕地种苗需求。配备烘干设备17台,日烘干能力达265吨,园区粮油烘干率达到86.88%。目前,园区已配备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100余台(套),园区粮油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三)“数字赋能”云端管理。整合川农大农业科研技术,加强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打造农业物联网数字平台,建成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与防控等系统,通过手机、PC终端实现用水管理、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操作、数字化分析和综合化服务。上线“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服务平台”小程序,覆盖农机服务、灵活用工、培训报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板块,种植户可通过小程序实现天气情况查看、水肥管理技术预约、耕种收机械服务“云端”操作,推动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知天而作”转变。目前,数字农业覆盖率达100%,持续运营率达100%。

  二、以产业创新为主攻方向,聚焦构建“新模式”,打造“高效产业样板地”

  (一)“复合式”种植。探索并推广一批适合丘陵地区的粮油作物生产模式,形成“油-稻-菜三熟轮作制”“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等复合种植模式。其中“天府学者”特聘专家杨文钰教授研究成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3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推广,该项技术在保证玉米不减产基础上,亩均增收大豆140公斤。目前,园区推广种植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1.12万亩,辐射带动方家镇、青岗乡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1万亩,实现珠嘉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覆盖并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2023年,园区玉米、大豆亩产达506.65公斤、141.48公斤,高于全县29.2%、7%。

  (二)“绿色化”转型。按照“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种养均衡”原则,园区打造“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循环”的“三位一体”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建成市级种养循环示范基地13个,完成种养提升工程410户。围绕粮果、生猪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探索适合丘陵地区经济作物与畜牧业有机融合模式,通过优化养殖布局,实现养殖区与种植区配套建设,形成“畜沼梨”“猪沼枇”“猪沼粮”等农业经济新模式,有效降低粪污处理成本,减少种植肥料投入,园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加强与中科院合作,组建以“巨型稻之父”夏新界研究员为首席的巨型稻蛙立体种养技术团队,依托锦圣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巨型稻稻蛙立体种养示范基地580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

  (三)“融合化”发展。构建园区初加工链高效运转机制,围绕粮食、畜牧、果品等优势产业,引进粮食储备库、德国通内斯集团等龙头企业40个,成功打造集“仓储、冷链、加工、分拣”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建成投产中德通内斯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基地,预计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形成“一企托一园,一园活一企”良性共生机制,园区粮油年初加工量14755吨,初加工率达84.57%。强化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在“天府粮仓”核心区打造集旅游、休闲、农耕、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乡音梦粮谷”,年接待量达10万人次,年创收达1000万元,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以要素创新为关键抓手,聚焦壮大“新农人”,打造“乡村人才聚集地”

  (一)引进一批“农专家”。柔性引进包括2位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在内的专家教授30余人,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博士、硕士研究生年均到基地开展试验人数超过500人次。实施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科研项目38项,应用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10项,创成国家级科技小院和市级专家工作站。配齐专业试验室、科研实验基地、农业科博园物联网控制中心等科研设施设备。成功举办国家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大豆种质、植保、机械三岗位联合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等全国农业技术观摩会5次。

  (二)培育一批“田秀才”。充分发挥园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站”和“样板区”作用,创新建立“专家委员会+县级技术团队+乡镇技术人员+社会技术骨干”技术服务体系。围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机作业等需求,按需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点对点、组团式帮扶,培育各行业领域实用人才600人,解决技术难题500余个。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青年农场主、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夜校等现代农业培训2万余人次,园区内农技干部、种植大户、农民代表、农机作业人员实现全覆盖培训。2023年,园区主要粮油作物科技推广率达98.2%。

  (三)发展一批“乡达人”。开展电子商务进园区行动,聚焦电商直播新模式,打造园区直播电商基地,聚合电商直播达人50余人,组织开展直播电商活动200余次,围绕“仁寿大米”“蜀丞相红薯”等特色农业产品,通过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绕过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直接实现商品和消费者对接,获得更多销售价值。园区业主通过与网络主播合作,积极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开辟园区农产品销售新通道,推动农产品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目前,园区直播电商基地月均带货时间长达80小时以上,实现园区农产品销售额超4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0.6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0%。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4/12/9/5bf269d4e17940c6988ea326d02d149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