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风吹稻浪,瓜果飘香,三湘大地充盈着丰收的希望。
在郴州汝城县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十村一社区联动发展,实现了从“沙洲村”到“大沙洲”、从“一村富”到“共同富”的大变化;在常德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粮食生产纳入万亩综合示范片,同时引产业、抓治理,成了全省乡村治理的先进、和美湘村的典范;在湘西凤凰县菖蒲塘村,猕猴桃、柚子、刺葡萄,一片接着一片,全村水果产值超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近年来,湖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千万工程”蕴含的宝贵经验,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以实施“五千工程”为统揽,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建球介绍,“五千工程”是指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千万农户增收共富工程、千镇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对应的是粮食增产、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治理,每个工程都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此引领带动全省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百舸争流竞湖湘,乡村振兴起宏图。在“五千工程”推动下,湖南正奋力谱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新篇章,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既建好田又用好技 “粮袋子”越抓越牢
从广袤无垠的洞庭湖平原,到地势起伏的湘中丘陵梯田,再延伸至湘资沅澧四水悠悠之畔,湖南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连续4年站稳600亿斤台阶。王建球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稳面积、提单产、夯基础、强保障。
——建良田,增底气
走进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周家坝万亩稻田,遍地金黄,稻香四溢。“以前可不是这番景象,干旱时地里放不了水,收割时机器又进不来。”田心村种粮大户李香权说,“有了高标准农田,农机可以直接开到田里,现在种田舒服太多了!”
湖南省宁远县湾井镇田心村金色稻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作为典型的丘陵山区省份,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粮食产能?湖南牢牢守住耕地的“量与质”,严守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围绕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湖南持续强化投入保障机制。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94.66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达到每亩3000元,每亩改造提升标准为2613元。同时,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2023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9亿元。
长沙市长沙县去年实施的5.49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申报乡村振兴专项债,亩均投资达4300元。“项目里,宽度1米以下的灌排渠道材料为环保蒸汽青砖,1米以上的则采用生态砖、青块石等。”长沙县青山铺镇农办主任李再介绍,这类铺砌材料成本略高,但水土涵养能力大幅提升。
数据看底气。截至2023年,湖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50万亩,通过“良田+良种+良法”配套,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产增效超200元。
——强科技,添锐气
“自从有了低镉品种,产量和收益都比以前高,大米安全口感又好。”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种粮大户简丽蓉介绍。她流转了300多亩耕地,以前因镉含量较高,产出的稻谷品质不高,多年处于亏损边缘。
镉超标是南方水稻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关键要靠种子。”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远柱介绍,经过近十年反复试验,隆平高科让低镉品种“臻两优8612”从实验室走到了田间地头,打造了全球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低镉杂交水稻品种。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湖南是杂交水稻技术发源地,种业创新基础好、有优势,如何持续保持种业创新优势,湖南一直在探索。
成功培育耐高温、超高产、高抗性超级稻新品种“吨两优818”“万丰优818”,去年正式启动大面积种植,亩产均超900公斤;全省重点打造的岳麓山实验室,对标世界一流种业实验室,200多名科研人员集中开展水稻新品种培育……
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湖南拥有种业企业400余家,玉米、杂交水稻、辣椒等商业化育种水平国内第一,杂交水稻、辣椒、畜禽供种量分别占全国1/3、1/4、1/10以上。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良种化率达96.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拓服务,聚人气
“我种了200多亩田,产烟600多担,晚稻产量30多万斤,每亩利润近千元,还带动周边村民60多人就业。”新宁县安山乡车头村烟稻轮作种植大户李艳芳颇为欣喜,“一茬烟接一茬稻,增收致富跑不掉!”
为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湖南积极创新耕作方式和生产经营形式,促进节本增效。稻烟轮作、稻稻油轮作、稻蔬轮作等,实现了一地多收;社会化服务,更让千家万户分享到现代农业成果。
“要服务好小农户,解决小农户不愿种、种不好的问题,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常德鼎城区港中坪村“新农人”陈帅宇牵头成立的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00多人,2023年社会化服务面积累计超过5万亩。“今年社会化服务面积增加了4000多亩,合作社又多了3名年轻社员。”陈帅宇意气风发。
目前,湖南已培育组建了8.1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了全省六成以上粮食生产,有力解答了“谁来种地”问题,也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
既扬特色又练内功 “产业链”越拉越长
“安化的茶、临武的鸭,新晃的牛肉真好呷;衡阳的辣椒、郴州的糍粑,邵东的黄花菜人人夸……”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湖南特色产业品类之盛。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湖南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全产业链发展粮食、畜禽、蔬菜、油料、茶叶、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种业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市场需求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强,形成了“产业一子落,农村全盘活”的好局面。
——集聚发展,放大特色产业优势
“我们村有1600亩黑茶园,每年能带来上千万元收入。”安化县南金乡南金村党总支书记夏建兴介绍,南金村曾是省级贫困村,种上茶叶后,老百姓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安化黑茶”。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36万亩,茶企210余家,从业人员40余万人,茶叶综合产值达238亿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能兴一方业。发展乡村产业,首先就要立足自身条件,做好特色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祁阳市油茶林面积62.56万亩,年产茶油1.5万吨,年综合产值约20亿元;永兴县冰糖橙面积16.5万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达10亿元,从业人员超3万人;湘潭湘莲年加工10万吨以上,占全国莲子加工总量的70%……
一个个产业火热发展的场景,彰显着湖南乡村产业昂首前进的步伐。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湖南已累计创建了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科技赋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8000多平方米的自动化蔬菜加工厂拔地而起;智能化平台实时监控,让“一人管万顷”成为现实……在新田县东升农场,随处可见田野间涌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田土壤富硒,昼夜温差大,我们实行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确保产品品质,农场产品均赋码、可溯源。”东升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介绍,种出来的蔬菜备受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青睐,一个玉米棒售价15元人民币,还供不应求。2023年,东升农场蔬菜出口货值达到14亿元,远销欧美、中东、东盟等地。
东升农场的发展,是全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有力见证。2023年,永州市蔬菜出口货值117.1亿元,连续3年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湖南出口农产品217.7亿元,其中蔬菜出口达123.9亿元,同比增长42.4%,居全国第二。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助力。湖南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研发推广力度,为乡村产业“赋能添智”。
在宁乡花猪养殖示范场,配有给料给水、清理粪污、除臭等自动化系统,并实施先进的生产流程,年出栏量达3万头。
在新晃县,可通过黄牛产业数字化平台,实时查看黄牛的出生日期、性别、体重和“家谱”等信息,还可根据“家谱”挑选优质种牛为肉牛配种。
在规模化、数字化、科技化的共同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脱胎换骨”,效率上来了,品质提高了,竞争力增强了。
——延链强链,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湖南亿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根根楠竹经过开片、粗刨、复压等工艺处理,形成强度、硬度、厚度均能达到要求的竹板材,销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年销售额2.4亿元。
靖州是“中国楠竹之乡”,该县依托21.6万亩竹海的禀赋优势,发展竹制品加工产业,培育竹制品加工企业41家,综合产值达15亿元,带动5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大力做好产业链文章,聚力强链补链延链,正是湖南实施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的重要路径。
茶旅深入融合,湖南不少茶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茶树绵延近千亩,游客可跟着茶农到茶山采茶,体验亲手采摘片片茶叶的乐趣。今年上半年,就有超30万人次来茶园研学、旅游。
“盐津铺子”是全省最大的休闲食品生产企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林广介绍,为了做最好的鹌鹑蛋,公司建成了国内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绿色环保鹌鹑养殖场,绿色、无抗、可生食的鹌鹑蛋,迅速成为爆红产品,在电商、零食量贩等渠道取得大幅增量的可喜业绩。
一产接“二”连“三”,向全产业链要效益。据统计,2023年全省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51万亿元(不含种业),同比增长6.34%;油料产业(油菜、油茶)、水果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分别为1045亿元、1003亿元,实现过千亿目标;预计茶叶产业、水产产业2024年可接近1000亿元。
既提颜值又增价值 “绿富美”越建越多
让老屋换上新颜,让环境宽敞明亮,让民俗焕发活力,让乡村价值更大,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路上,湖南坚持内外兼修、“软硬”兼施,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大力推进“和美湘村”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加快奔向“绿富美”。
——“四部曲”整治带来乡村新蝶变
走进汝城县文明乡文市瑶乡古村,只见一栋栋古民居保存完整,门楼、街市、书院、古祠堂等,保留着瑶乡建筑的特色,处处可感受到古朴宁静。
文市瑶乡与有着“半条被子”故事的沙洲村隔河相望,是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据文明乡党委书记钟平云介绍,该乡坚持“保护、拆除、整治、提升”四步推进,在保护修缮古民居的前提下,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提升战。文市瑶乡修缮了53栋传统建筑,拆除牛栏旱厕、断壁残垣2万平方米,打造成了集传统村落、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景区。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益平表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能搞大拆大建,首先要把乡村有特色的古建筑保护下来,让每个地方彰显乡土特色,保留乡风乡韵,留住乡味乡愁。
创造了脱贫奇迹的十八洞村,在建设上也很有代表性。十八洞村4个村寨均为苗家传统村落,全村有90%以上建筑为传统苗家民居,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约占10%。苗寨的传统风貌,不仅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被破坏,反而因为合理的规划布局,更加凸显。
特色民居与田园风光同频,民俗乡愁与现代文明交融,一个个村庄在保护与整治的和谐变奏中,做到了形神兼备、实现了美丽蝶变。
——“四个片区”分类做好精细化引导
“看了汝城沙洲村、文市村、五一村这些村,他们连片打造、定位互补等做法,对我很有启发。”参加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和美乡村建设湘南片区现场推进会的衡南县副处级干部蒋东山颇有感触。
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深入挖掘红色、绿色、古色等资源优势,走好乡村旅游路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处处长彭亮瑜介绍,湖南总共有14个市州,各地地形地貌、发展水平、风土人情都有较大差距,为了更精细地做好引导,全省从去年开始就分湘北、湘西、湘南、湘中四个片区来开现场推进会,每个片区地域相近、情况相似、风俗相仿、基础相当,对身边典型容易接受,通过摆案例、讲经验、教方法,让各地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干有抓手。
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湖南大力实施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建设300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市县两级建设美丽乡村3000个以上,推动1万个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不断提升乡村居住环境舒适度。目前,湖南累计建成1.02万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连续五年获得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半坡村保留传统侗族建筑风格,对道路、沟渠、菜园、池塘等进行微改造,古侗寨焕发新活力;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该村依托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文学范”越来越浓,成了“山乡巨变第一村”……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是湖南和美乡村建设的深度逻辑。
——“三色文章”实现价值大转化
工艺精湛的瑶绣服装,图案丰富的瑶绣布包,色彩鲜艳的瑶绣围巾……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共富工坊里琳琅满目的瑶绣制品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
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介绍,沙洲村围绕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做文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让沙洲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40余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1.8万人次。沙洲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比2014年增加了1.38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0.36万元提高至106万元。
不仅如此,沙洲村也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环沙洲区域将沙洲、文市、韩田、五一等“十村一社区”串珠成链,“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其中7个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
沙洲村是湖南众多村庄统筹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在湘潭市雨湖区鹤龄镇长安村、在怀化市会同县堡子镇黄旗村……有的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有的借助生态资源打好绿色发展牌、有的挖掘古屋资源唤起乡愁记忆,路子虽不尽相同,但都深入挖掘当地资源,做好了结合转化文章,走出了发展新天地,带来了价值新提升。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金扁担”越挑越稳
行走在湖南乡间,听到农民群众常说的一个词,就是“享福”。焕然一新的村庄环境、家门口的就业致富机会、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更加和谐的人情氛围,都是他们“享福”的原因。
——农民“有活干”,口袋更鼓了
“因为手不灵活,以前很难找到工作,现在我在枝青酒店食堂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村民岑吉燕开心地说。她今年57岁,因左手先天畸形,很难找到工作,现在不仅有了收入,还可照顾家里。
2023年初,北湖区启动“唤醒老屋”行动,对闲置老旧房屋进行修缮利用,唤醒乡愁记忆和沉睡资源。在丽江投资民宿多年的陈碧波,看中了塔水村的绿水青山和老屋资源,就和朋友联合开发了枝青酒店,吸引很多来自广东及省内长沙、衡阳等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也带动了周边30多个村民就业。
宁远县湾井镇东江村村民欧阳合则在家门口做起了新生意。欧阳合原本在家种100多亩水田,稻烟轮作,这两年瞅着村里环境变好了,建起了民俗博物馆,小村庄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去年便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一年能有五六万元收入,节假日每天能接待二三十桌客人”,尝到甜头后,他还动员住在隔壁的兄弟开办民宿。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当乡村环境不断“美”起来、产业渐渐“育”起来,老百姓的就业出路、致富门路就打开了。据统计,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达到2.09万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六年超过城镇居民。
——农民“有戏看”,生活更丰富
“在我们村,农活和文体活动一样都不耽误,”东安县紫溪市镇荷叶塘村70岁的村民李志元说,“自己唱,自己跳,自己赛,自己演,大伙把打糍粑、剥花生、掰玉米等传统农耕活动搬到舞台表演,可过瘾了!”
李志元的话,道出了新时代农民的心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强烈。于是,一场场由农民唱主角、带着泥土芳香的乡村文化活动在各地竞相涌现。
在怀化辰溪县,全县80%以上的村都组建了篮球队,孝坪镇连续承办两届湖南省“村BA”;在湘西保靖县,“村厨”赛道活力四射,看比赛、品美食、观非遗,吸引上万人现场围观;在岳阳湘阴县,乡村象棋甲级联赛如火如荼,村民们在象飞马跃、车来炮往中上演着“楚汉争霸”……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各种“村级”品牌活动赛事IP,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唤醒了更多人对乡土的眷念,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
——农民“有事议”,村庄更和谐
“干群同坐一条凳,哪有事情干不成!”这是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茶园村雷泉洲屋场干部群众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些年,通过开屋场会,雷泉洲屋场协调解决了多起宅基地纠纷及双季稻缺水灌溉、征地款发放等问题,办好了修路、拆旧建新等多件大事。
“屋场会”已成为湖南各地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加强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湖南以实施千镇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为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乡村治理模式。
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创建的“积分制”,对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投入情况和对村规民约的遵守情况,进行量化。得的分既是荣誉,也能带来分红和奖励。如今,“积分制”已在多地推开。
在耒阳,“湾村明白人”治理机制,把群众基础好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组织起来,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振兴助推员、乡风文明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做好村民工作,湖南从群众需求着手,下足“绣花功夫”,让老百姓充分参与,让一个个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目前,全省已有15个乡镇、148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30个乡镇、150个村被认定为省级示范镇、村。
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文化昌盛,这不是陶渊明笔下虚构的桃花源,而是一幅正在实现的湖南乡村幸福图景。湖南“五千工程”,正深刻撬动着广袤乡村的动力活力潜力,成为推动三湘大地向好图强的强劲引擎。
(采访组成员:徐刚、何晓霞、郭媛)
相关附件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