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恢复生产动态】站起来,走出灾害
来源: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3    作者:佚名

  

  ——文昌抗击超强台风“摩羯”深度报道③

  

  

  9月12日,在文昌市铺前镇渔港,渔船在进出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超强台风“摩羯”已经远去,它带来的影响还未结束。

  当风过天晴,人们从安置点或家里走出来,第一眼看到的是台风无情肆虐过后留下的满目疮痍。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给文昌人民带来了严重损失。

  “现在只能咬着牙克服困难,先把死掉的鱼虾打捞完消毒,再考虑后续的补养。”9月12日,在文昌市翁田镇大福村的一处近海养殖区,养殖户王玉苦笑着说。

  对于这些场景,很多文昌人并不陌生。10年前的“威马逊”,10年后的“摩羯”,它们狂暴且无情。

  好在,面对灾情,我省各级部门和社会力量火速支援文昌,带来了灾后修复技术力量、防疫消杀物资等,帮助加速家园修复、加快生产恢复。这让王玉感到欣慰,“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熬过黑暗,便是黎明。灾难带来的损失固然令人心痛,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思考。

  不只看天吃饭

  从灾难中站起来应对挑战

  文昌鸡、东风螺以及包括东星斑等在内的多种养殖鱼类是文昌农业的王牌产品。这一次“摩羯”肆虐,它们遭受打击。

  “本来石斑鱼都已经长到两三斤重,打算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推上市场,卖个好价钱,结果一场台风打乱了所有计划。”王玉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离开王玉的养殖场,记者来到同在大福村的一家东风螺养殖场。养殖户孙丰华叫来了运输车辆,正在清理死掉的东风螺。

  “东风螺对海水盐度要求很高,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冲淡了海水盐度,容易造成东风螺死亡。”养殖能手孙丰华说,台风来时养殖场抽水系统出问题,没有办法给东风螺补充海水,出现了损失。

  而在文昌市文教镇同源村乌土林村民小组,村民林斌养殖的3500只文昌鸡,死亡了近500只。“难过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快速恢复生产。”林斌说,他第一时间就来到养鸡场做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清理卫生、对鸡舍消杀、联系补苗……

  9月7日,省委书记冯飞在文昌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需求放在首位,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马上进行灾情评估,科学精准统计台风造成损失,有序推进复工复学,迅速安置房屋倒塌群众并有序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冯书记的话,让我深受鼓舞。”在此次台风中同样受灾的海兴农翁田虾苗场场长李世鹏说,对于“看天吃饭”的农人来说,只有从灾难中站起来,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次挑战。

  用好经验

  同自然灾害战斗

  符永泰再也不想有失去家的经历。

  “十年前的超强台风‘威马逊’,让我家的瓦房倒了。这一次,新房经受住了考验!”9月7日,“摩羯”过境之后,文昌市铺前镇居民符永泰从安置点回到家里时,看到几年前新盖的房子依然屹立,松了口气。

  “威马逊”过后,符永泰对倒掉的瓦房进行了修缮。他那时候就想,如果这样的台风再来一次怎么办,只是修不是长远之计,怎奈囊中羞涩。

  转机出现在2019年海文大桥通车,将原本跨海相隔的海口江东与文昌铺前紧紧相连,给符永泰带来了商机。从那以后,他就在镇上做起了餐饮生意,接待外地游客,很快就攒了一笔钱。

  “那时要盖房,钱还是不够,我又找亲戚朋友借了点。”符永泰说,起初父母知道他要盖新房很不解:明明房子还能住,花这钱干啥?

  符永泰说,“威马逊”给他带来的经验教训过于惨痛,他心里一直想着,有了钱还是要重新盖房。于是,他又借了一部分钱,建起了两层半的钢筋水泥小楼。

  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在“摩羯”到来时得到了验证。

  像符永泰一样,更多当地人宁愿多花点钱,也要盖更结实的钢筋水泥房,提升防范台风的能力。经济条件不断向好,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这种转变就是经验——对于城市来说,应对灾情经验也尤为重要。

  “用好经验,就算不能战胜自然灾害,也能降低损失。”文城镇的志愿者李蔚说。

  7日早晨出门后,李蔚看到满街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心疼极了,“刚好那两天天气一直阴天,是抢救树木的好时机。”

  李蔚告诉记者,“威马逊”过后,他就参与了道路清障志愿服务,了解到要在土干之前,把还能救治的树填回去能提高存活率,否则土干之后,极易折断树根,树便救不活了。

  抢救,和时间赛跑。从文教路开始,到文城的老街道,李蔚和一批志愿者,用绳拉、用肩扛,把一批批新树、老树重新种回去,“再过几天就能看到效果了,希望我们的经验能救活这些树,多救几棵是几棵。”

  创新模式

  从一个不剩到满塘皆活

  “全都活着,没有一个受损。”在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冯家湾产业园),东风螺养殖户吴坤林眉头就要舒展很多。

  9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他的养殖厂房时,在二楼养殖区看到:20多口清澈的水池里,东风螺“躲藏”在底部的泥沙里,不时走动。在东风螺苗养殖区一楼,吴坤林用烧杯舀起一杯水,如小米粒一般大小的螺苗上下漂浮,“你看它们多有劲儿。”吴坤林笑着说。

  吴坤林也经历过“威马逊”。他指着冯家湾产业园以东的方向说:“‘威马逊’来的时候,我就在两三公里外的海边养螺。‘威马逊’走后,一个活螺都没给我剩下,损失惨重。”

  两年前,吴坤林响应文昌环保整改号召,开始“上楼养殖”。“大大小小的台风经历过好几次,都没造成什么影响。这一次更是经受住了‘摩羯’考验。”吴坤林说,过去露天养殖,只要风雨一来,螺塘里灌满水,螺苗马上就会被冲走。生长中的东风螺也会因为水的盐度变低很快死掉。而停电以后供氧中断,对螺的生长来说更是毁灭性打击。

  “上楼养殖”以后,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守住了螺场的安全线。这几天,陆续有来自琼海和周边镇的养殖户来找吴坤林买螺苗,“我也给翁田镇那边的朋友打了电话,劝他们一定要改变养殖模式,不然遇到大风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损。”吴坤林说。

  对海南信邦种业有限公司来说,从翁田镇搬到冯家湾产业园,同样逃过了一劫。“希望更多企业能看到‘上楼养殖’的好处。”该公司项目经理何强说。

  “今天早上还有一家在翁田养鱼的企业来考察,看看这边的厂房情况,准备搬过来。”冯家湾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何培志说,园区投产的16个项目中,除了其中一个因发电机准备不充分,在线路受损停电后无法发电导致损失,其余厂房皆未因“摩羯”出现损失。

  天灾虽无情,希望却还在。12日下午,何强得知文昌加速推动灾后农业恢复生产的诸多举措后,立即发微信鼓励翁田镇的同行,“站起来,向前看,一切都会好起来!”

  (文城9月12日电)

  




原文链接:https://agri.hainan.gov.cn/hnsnyt/ywdt/zwdt/202409/t20240913_37316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