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岭学者袁平荣研究员奔忙在全省各水稻产区,开展测产、收种、产业分析等工作。“科技的进步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袁平荣30多年深耕稻作科技领域,推动并见证了在科技支撑下,云南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的巨大变化。他的感慨,和云岭稻农得出的“种好粮还得靠科技”共识不谋而合。
1990年,袁平荣大学毕业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由此和水稻结缘。当时,云南水稻种的基本上是传统老品种,亩产仅300多公斤,口感也不好,种植、管理、收获主要靠人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
为寻找破解瓶颈的方法,袁平荣扎根田间地头,投入到稻种资源分类和起源演化、水稻高产机制和高产育种、新株型(超级稻)材料引进和育种应用以及高原粳稻育种等研究中,先后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引智示范项目等数十个项目。
田间地头的实践磨炼,仰望星空的深邃思索,让袁平荣不但掌握了种稻之技,更习得了兴农富民之理。他带领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人员,传播农业致富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引领农户走上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服务为手段的产业发展之路。近5年来,他主持育成的30余个品种推广面积就在900万亩以上,累计为稻农增收4.75亿元。其中,历经20多年选育的“云粳”系列香软米不仅深受群众喜爱,还成为我省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和比较效益最高的品种。
如今,云南水稻亩产449公斤,较之前大为提高,亩产八九百公斤的高产典型屡屡涌现,产量高、食味好的优质稻和加工型专用稻新品种不断育成,工厂化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杂交稻旱种等高效轻简技术加速应用,全省水稻机耕率、机收率均在90%左右。
“未来,要把更多科研成果写在云岭大地上。”用科技守护百姓米袋子,袁平荣的步履不会停歇。(记者:陈云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