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 (Lamarck)]为腹足纲(Gastropod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瓶螺科(Ampullariidae)、瓶螺属(Pomacea)两栖淡水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福寿螺作为一种食用经济动物被引入我国广东省中山市。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其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将其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目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重庆、上海、四川、台湾等省市。
一、主要识别特征
(一)螺壳。外观与田螺相似,但螺旋部较平而短促,成螺有4—7个螺层;第一螺层较大,高度占螺层总高的70%左右;外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棕色、黄褐色、黑色、黑绿色等,有光泽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较短,后触角长,伸展后可超过螺体的长度;螺体左边有一条肺吸管,起辅助呼吸的作用。
(二)卵块。福寿螺多于夜间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产卵,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卵粒呈圆球形,初生时为鲜红色,直径2.0—3.0mm,由产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胶质黏液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条形或椭圆形、有多层垒叠的卵块,卵块长2—3cm、宽1cm左右;1—2天后透明胶质黏液干燥固化成为白色物质,卵块变成粉红色,卵壳变得硬且脆;5—7天后当螺卵变暗红或灰白色时,显示螺卵开始孵化。
二、主要危害
福寿螺的主要危害包括:(1)对水稻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南方每年大约有上百万公顷的水稻遭受福寿螺不同程度的危害。除水稻外,福寿螺对水生作物和蔬菜也有较大危害。(2)竞争和取食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福寿螺与本地螺类产生竞争、导致本地种减少或消失;福寿螺食性杂,可取食大型水生植物、浮游藻类、附着性浮游生物、无机及有机碎屑等,干扰或改变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影响生态系统功能。(3)影响水体环境。福寿螺排泄量很大,会导致水体氨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含量上升,溶解氧含量下降、改变水体理化性质和水体微生物含量,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福寿螺大量摄食沉水植物,削弱水体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结构,造成水质退化。(4)对人民健康的影响,福寿螺是引起人类嗜酸性脑膜炎的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 luscantonensis)的中间宿主,如果烹煮温度不够,可能引起嗜酸性脑膜炎群体发病事件。(5)破坏水体景观。福寿螺产卵于景观植物、沟渠坡岸、桥涵建筑之上,颜色红、密度高、时间长,引发居民和游客的心理不适,成为城市水体、旅游景点的投诉重点。
三、主要防控策略与措施
(一)防控策略
1.加强检疫控制。福寿螺未发生区需重点关注从福寿螺发生区引入的水生植物、水产饲料等,仔细检查附着的幼螺和螺卵,及时发现并处置,避免因人为引入导致福寿螺的传入和扩散。体螺层
2.加强监测预警。福寿螺发生区需密切关注福寿螺蔓延扩散动态,建立健全福寿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日常监管。对于水稻主产区,加大调查密度和频次,开展定点定人定田监测,全面掌握福寿螺发生面积、密度、螺卵数量等,及时发现上报相关信息,科学发布预警信息,宣传推广防控技术。
3.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移动端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普及福寿螺识别及防控知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防控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福寿螺的防控意识,构建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组织农业管理人员和种植户,开展福寿螺的识别和防控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操作示范。
(二)防控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必要时(严重发生)采取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1)清淤。冬季整修沟渠,清理淤泥,铲除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减少冬后福寿螺基数。(2)旋耕。旋耕作业,利用耙刀旋转打击螺体,减少田间福寿螺数量。(3)控灌。采取浅水勤灌,创造不利于福寿螺的生长环境,同时防止大水灌溉造成福寿螺随着水流传播。(4)晒田。适时排水晒田,降低幼螺存活率。(5)调整种植结构。对于福寿螺发生严重的稻田,水改旱2—3年(种植旱生作物),待福寿螺自然消灭后再恢复种植水稻。
2.物理防治。(1)拦网拦截。农田进水口、出水口安装金属拦网,防止农田外面的福寿螺随灌溉水进入农田、防止农田内的福寿螺随水流入其它农田或沟渠。拦网的网孔10目以下效果更佳,同时注意定期清理拦网上的渣物,以防影响灌溉和排水。(2)木条(竹片)诱集产卵。田间插木条(竹片)引诱福寿螺产卵,每亩插30—35根,木条(竹片)露出水面高度50—60cm。(3)人工捡拾。组织人员定期捡拾成螺和卵块,包括拦网、木条(竹片)处的成螺和卵块,田间稻株和杂草上的成螺和卵块,田埂边的成螺和卵块,然后集中填埋处理或将螺壳敲碎后饲喂鸡、鸭。
3.生物防治。(1)放鸭取食。插秧后7—10天,放鸭取食福寿螺,每亩投放20只左右,鸭子越大越好(取食量大)。(2)投放青鱼、鲤鱼捕食。水稻返青后,每亩放养鱼种300尾—500尾,建议鱼种规格50—80尾/公斤。
4.化学防治。6%四聚乙醛颗粒剂(密达),0.5kg/亩,田间均匀施撒或拌细土10kg左右施撒,或者70%杀螺胺粉剂,0.06kg/亩,兑水20L均匀喷雾。施药后田间保持水深3—4cm。施药后7天禁止将稻田水排入沟渠、鱼塘等,同时施药后禁止稻田内放鸭。或采用茶粕(油茶粕)中的天然化学物质防控福寿螺。整地施底肥时一并施用茶粕,亩用量15kg,与底肥混合后均匀撒施。
注意:用药会造成水体环境污染,可能导致药物在稻谷中残留,因此稻田发生区应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