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三个坚持” 为民办好“田间事”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近年来,邛崃市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积极构建“上下参与、多元监督、一体管护”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管理体系,全力把好质量关,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63万亩,建成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2418亩,培育树立了一批高标准农田典型示范镇村,入选首批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示范县名单,连续三年承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教学活动。

  (1)坚持建前上下参与,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一是抓好前期调研准备。优先在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开展农田土壤、地形、水源等方面调查,合理设立农田产量提升、土壤质量改善、抗灾能力强化等明确性、可衡量性指标,充分评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印发《四川省都江堰灌区邛崃市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4年)》《邛崃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科学、重点突出。二是拓宽多方参与渠道。组织农业农村部门技术干部、相关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规划论证,同时,以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择优选取专业设计团队技术人员提供咨询,充分采纳各方意见,落实项目勘测设计、实施方案编制中征求群众、业主意见的“三会制度”,召开项目建设动员会、规划设计需求会、实施方案确认会,保障规划设计方案合理性。三是做好多轮巡回论证。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调度微信群,形成初步方案后,通过召开协调会、坝坝会等方式,充分征求相关镇(街道)、村组意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轮巡回反复论证,高质量编制2024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2)坚持建中多元监督,确保建设过程有序、高效。一是强化五方联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业主、相关镇(街道)、村组选派专人组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管协调工作专班,联合项目区受益农户,形成五方联动监管协调机制,确保建成一处、质量过关一处、群众满意一处。二是强化督查整改。按照“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制度,对近年来邛崃市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方位督导,对重大质量问题进行通报,并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单位、整改内容、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倒排时间节点,逐项对照整改落实,实行挂账销号管理,反馈整改情况,做到限时销号。三是强化动态调度。会同市发改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相关镇(街道)、项目业主及施工、监理、设计定期召开高标准农田项目调度会,共同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临时问题,形成会议纪要和问题清单,对会议议定的问题解决措施和解决时限跟踪到底,逐一落实到位。

  (3)坚持建后一体管护,确保建成良田增产、增效。一是完善管护办法。印发《邛崃市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明确镇(街道)、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等主体责任,将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纳入管护范围,形成“市级主导、镇街负责、村为主体”的建后管护机制。2021年以来,连续两年对高埂街道火星村、固驿街道开元村各奖励管护资金5万元。二是创新管护模式。实行高标准农田IDI保险试点,依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高标准农田管护系统”,以“人防+技防”方式提供“工程质量+管护服务+自然灾害”于一体的风险保障服务,管护面积3.03万亩,保额1585万元。实行公共设施有偿使用机制,以镇(街道)为主体出台土地流转指导意见,在流转土地时由各村(社区)同步收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费用,目前该制度推广面积约7万亩。三是树立管护典型。通过树立示范镇(街道)、示范村、典型经验交流、现场观摩、宣传报道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示范引领作用,“邛崃市高埂街道‘有偿使用共管’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模式”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典型案例》,《邛崃市探索“432”模式共筑“天府良田”》获省农业农村厅《每周要情》推广。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4/10/11/8585311315c74d3883aec2616648724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