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色达县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为契机,围绕既要“绿起来”又要“富起来”,整体谋划、多措并举,因地施策,科学布局,不断在牧草种植、牲畜养殖、产品加工、科技助力、品牌创建等方面下功夫,扎实推进“六大举措”,确保草原畜牧产业转型升级试点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试点目标责任,提升工作推进能力。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色达县推进草原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抓部署、分管领导抓进度、相关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模式;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草原畜牧业现代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了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重点工作;建立了牦牛产业集群建设“1+N”工作体系,编制了《色达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22-2025)》《色达县牦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等,提出了“一园一带四基地”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牦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布局。
二、坚持草业先行,构建牧草产业体系,提升饲草供给能力。始终坚持“牧业发展、草业先行”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县乡村户”四级牧草种植体系。引进四川带月牧歌等企业在退化草地开展高产人工牧草种植,实现县、乡、村、户打贮草基地全覆盖,推进县级2.5万亩、乡均2000亩、村均300亩、有畜户户均1亩牧草种植,2023年实现牧草种植5.7万亩,鲜草产量达4万余吨,产值达2000余万元,牧草自给率达到90%,满足20万头牦牛越冬度春。大力开展色达适生优质牧草良种繁育,筛选出适生优质牧草新品种10余个。按照“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引进企业参与牧草种植体系建设和运营,种植企业按照牧户需求以市场价实施购与销双向服务,逐步形成了产购销一体化的牧草产业链。
三、转变生产方式,示范标准模式,提升科学养殖能力。积极探索“夏秋天然放牧+冬春舍饲补饲”和“四季短期规模育肥”的特色养殖循环发展模式,建成标准化家庭牧场600家、规模化集体牧场10家、养殖专业合作社67家、年存栏2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健康养殖场3个,示范带动牦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水平,同时有效降低了牲畜死亡率,全县牲畜死亡率从以往的16%降低到现在的3%以内。计划到2025年,草畜一体化家庭牧场达700户以上、集体牧场达12个、规模化牦牛健康养殖基地达4个,规模化养殖和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8%以上,优质“亚克甘孜”牦牛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牦牛健康有机养殖覆盖率达到100%。
四、推动三产融合,延伸加工链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动标准化牲畜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等项目落地,建成牦牛肉、奶加工厂,开发牦牛肉罐头、牦牛肉干等产品38个,年加工牦牛肉奶2000吨,实现加工产值1.5亿元,形成以牧草种植、牦牛养殖、肉奶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冷链物流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成功申报色达牦牛等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色达牦牛肉、色达酸奶等6个有机认证产品,农特产品价值明显提升。深入推进牧旅融合,在产业园区打造星空帐篷、圈养参观体验点等,使游客在欣赏草原风光的同时能够亲临现场了解牦牛的养殖方式、制作工艺等,增添体验牧民生活乐趣。计划到2025年,新增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力争牦牛出栏、牦牛肉、牦牛奶实现“3个20%”的增长目标。
五、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人才队伍,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色达农牧产业技术服务问题,国家科技特派团色达团建立了“本土专家为主、特派专家为辅;引进走出互动、特派培训本土;参与精准诊断、服务重在实效”的色达农牧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机制。针对饲草产业存在的缺乏优良饲草品种、饲草产品种类单一、饲草产品质量不高、缺乏饲草科学存储技术等问题,制定了色达地区饲草产业发展方案和未来3年培训计划,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效果好、可持续”的农牧业科技服务队伍。
六、锚定模式探索,积累经验成果,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一是探索形成“鼠+沙+药+草”四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模式。聚焦草原鼠荒地、沙化地生态修复,探索“药+饲草”混播技术治理退化草地模式。在县域内采取“道地中藏药材+牧草”综合治理严重退化草地的模式,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截至目前,全县种植中藏药材达1.83万亩,草地植被盖度提高50%以上,牧草产量提高一倍以上,有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保护与发展双赢目的。二是探索形成“绿色+有机+特色”三品同步增产增收新模式。坚持“绿色、生态、有机”思路,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为契机,围绕既要“绿起来”又要“富起来”,编制全县《有机之州工作方案》,积极争创有机示范区,在牧草种植、牲畜养殖、产品加工、科技助力、品牌创建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力打造绿色有机特色农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与品牌效益,促进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三是探索形成“建+管+运”生态家庭牧场运营模式。依托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家庭牧场建设,探索实施与农牧民群众签订家庭牧场使用协议,产生的租赁费用全部划归所在村集体经济所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群众收入,对使用较好的牧户实施后续扶持支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使用效果不佳的牧户,采取实时轮换,形成良性竞争,坚决确保生态牧场的作用发挥到最佳。四是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牧民主体”牲畜出栏新模式。紧盯“戒杀生”泛化问题,制定出台《牲畜出栏管理办法(试行)》,利用活畜交易市场,在各乡镇设立2名活畜交易员,采取“制定政策、落实任务、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群众科学出栏,群众自觉出栏、主动出栏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收入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效遏制了群众“戒杀生”泛化问题。(色达县农业农村局 郅忠云)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