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西充县严格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与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连片打造35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
眼下,稻谷飘香。在西充广袤的田野上,一幅丰收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里,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株秧苗、结出饱满稻穗,再经收割、烘干、加工……最终成为人们餐桌上可口的大米。
一、高效种植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西充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和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载体,集中打造了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59.13万亩。
“过去我们这里的田地零星散乱、形状不规整。地势矮的田地容易受涝,地势高的田地又容易受旱,耕种困难。”仁和镇莲花台村种植户肖金感慨道。经高标准农田整治后,村里的农田彻底变了样,曾经一块块分散的小田变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了平地,为水稻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据肖金回忆,3月是水稻育秧时节,村里的现代化育秧中心厂房内,水稻育秧生产线快速运转。借助智能化设施,育秧生产线可满足秧苗对光、热、水、肥等各要素的需求,实现浸种、催芽、繁育全过程的生产标准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培育,秧苗茁壮成长。长大后的秧苗从育秧工厂下线后,随即被移栽至大田。
“插秧后半个月左右,各种草类就开始抢夺生存空间,也最容易滋生病虫害。”肖金说,为了清除杂草,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控,在管护期间,一望无垠的稻田上空,无人机来回穿梭,进行田间管理。伴随轰鸣声,无人机匀速从低空掠过,一阵阵“薄雾”轻洒,干净利落地完成植保工作。
“其实,给水稻施药只是我们服务站的工作内容之一。”仁和镇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站长王小彬介绍,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是西充“1+23+279”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其中的一环。
“从插秧到管理,再到收割都可以交给服务组织。”王小彬说,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农资供应、育苗育秧、统防统治、机播机收、代烘代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
二、颗粒归仓
经过150多天生长期,秧苗最终变成金黄的稻穗。连日来,西充各地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搬运、晾晒、贮存水稻,广袤的田园上呈现出一幅热闹的丰收画卷。
8月28日,在常林镇锦屏山村稻田里,机械轰鸣,切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没过多久,一大片稻田便只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
随后,金黄色的稻谷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被转移到运输车,再被送到仓库,进入烘干环节。“新收的稻谷要尽快烘干,才能减少损失。”浩瑞丰家庭农场总经理杜之成介绍,烘干时,用带有护套的铲车将稻谷倒入烘干机中,先过清理筛,筛掉秸秆和稻草,而后便开始烘干程序。
烘干房里,一台台大型烘干机矗立。“烘干时采用天然气加热,温度保持在60到65摄氏度。”杜之成说,通过烘干,稻谷水分降低到13.5%左右,能有效防止稻谷发霉,还能降低破损率。
在这里,一粒粒稻谷甩掉水分,等待着下一步的“变身”。
“目前我们农场的水稻已经成熟了,经过测算每亩产量大约1000斤,比去年同期每亩增加了250斤左右。”杜之成介绍,今年该农场种植了水稻1000余亩,每天安排4台收割机抢收,预计4天收割完毕。
常林镇锦屏山村只是西充县抢抓水稻收获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县种植水稻20.33万亩,目前,全县各地水稻正进入抢收阶段,为提升农事服务能力,该县充分利用“西充农服”社会化服务平台,对全县农机实行智能化管理,实现机手、专合社、经营业主方便快捷地对接,确保颗粒归仓。
三、精深加工
在位于西充县义兴镇的川东北冷链物流园区,一栋栋现代化仓库有序排列。一车车烘干后的稻谷陆续被送至于此,进行精深加工。
走进园区的生产车间内,只见机器整齐排列、轰鸣声声,一条条生产线流畅运行,一台台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灵动翻转,一个个打包箱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
稻谷进入进粮口后,要进行震动清理,稻谷中的杂质和灰尘将被处理掉。“我们要将杂质率控制在0.5%以下。”园区负责人介绍,碾米是加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一次次磨碾,稻谷脱去外壳,变为米粒。
经过“去壳、碾磨、抛光、筛选、打包”等工序后,稻米从设备里滑出,自动化的装袋设备将它们包装起来,储存进仓库。在这里,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下,通风良好,一袋袋大米得以最大程度避免各类虫害侵袭。
“我们是一家集粮食收购与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经营于一体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加工服务基地。”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预计年烘干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粱、花生等粮食约1.3万吨,加工大米4万吨,可有效解决10万亩以上粮油收储、烘干、加工、销售难题,年产值可达到2.4亿元,带动15000户群众户年均增收600元。
从一粒粒种子到一株株幼小的秧苗,再到茎秆枝头挂满稻粒,一颗颗稻粒从青色变成金黄色,最后伴随收割机的轰鸣,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之后,变身为晶莹剔透、自然清香的美味大米,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四、循环利用
在西充,水稻收割后,稻草并未被遗弃,而是实现了变废为宝,再次利用。
“这些稻草将摇身一变,成为蘑菇种植的培养料。”四川星河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专业生产双孢蘑菇培养料和有机肥,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企业,每年要从农业种植基地运回大量的稻草、农副产品废弃物、秸秆等原料,这些原料经过预湿、搅拌、巴氏杀菌、发酵等程序处理后,制成双孢蘑菇的有机培养料。
“采摘蘑菇后剩下的残渣,含有大量没发挥尽的氮、钾等元素,是制作有机肥的绝佳原料。”四川星河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培养料在双孢蘑菇的生产完成后便成为了菌渣,这些菌渣成为有机肥的原料,用菌渣制作的有机肥不仅对土壤、植物安全,无污染、无公害,还能够活化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这里,一根毫不起眼的稻草,摇身一变成为蘑菇种植的培养料,蘑菇采摘后培养料又被制作成为有机肥,最后回田为水稻、蔬菜生长提供肥力,完成了它的“循环之旅”。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机制,稻草的价值被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农业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