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是蜀乡丰收的声音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3    作者:佚名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九月,又到岁物丰成时,“三农”工作者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时节。

  天府粮仓,稻菽成浪,谷米满仓。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共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让我们跟随“三农”人的脚步,一起翻开蜀乡大地的丰收地图,听听他们的美好愿景。

  走访地

  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等省内各地

  人物:水稻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 蒋开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段时间的忙碌状态,水稻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的回答大概率是“马不停蹄”。

  从8月下旬举办的“创新驱动,链动未来——共创中国高产香稻新纪元”主题会议,到9月初举办的四川省水稻重大品种及国家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现场观摩会,短短半个月,记者在眉山、中江、崇州、罗江等全省多地见到了他在田间考察的场景。

  奔赴在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等秋收一线,蒋开锋对今年四川“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效果充满信心。

  “以川南为例,每个区域都有好消息。从千亩高产展示片和百亩攻关示范片测产结果来看,与当地常年平均产量相比,亩产大概提高50公斤以上。”蒋开锋分析,一是因为今年全省水稻主导品种和重大推广品种耐逆性强,抵抗住了前期阴雨和后期高温天气影响;二是因为综合防治和优秀种植配套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应用。

  作为育种人,蒋开锋眼里的丰收还要选育一粒好种,让农民获得高产量、好收益。“能选育出农民、种子企业、政府部门都满意的品种,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才行。”故而,他密集的考察行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选种。

  立秋后,四川稻谷由南向北趋于成熟,不同品种的田间性能表现也逐渐清晰。“可以更直观清楚地了解、对比它们在各个区域的表现,方便筛选性状优良的亲本素材,为来年选育新品种做前期准备。”蒋开锋说,要不断根据农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培育新品种。

  从上世纪90年代从事遗传育种研究至今,蒋开锋带领团队,陆续选育出“品香优美珍”“品香优秱珍”等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现在我们不仅要追求高产优质,还讲究绿色安全。”蒋开锋介绍,如今不再单纯追求高产水稻品种,而是追求融合抗病、耐逆、抗倒伏等多个优良性状的集成品种。

  挖掘产量潜力是育种永恒的课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思想意识的提高,选育食用口感更好、利于加工,同时节约资源、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稻新品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节水抗旱,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品投入都是重要方向。”蒋开锋说。

  走访地

  绵阳市梓潼县潼江河谷优质农业园区

  人物:种粮大户 张荣鸿

  9月,绵阳市梓潼县的潼江河谷优质农业园区里,九曲潼江如玉带环绕万亩坝田,沿岸稻浪翻滚,满目金黄。

  荣鸿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荣鸿在这一带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种植粮油。早在水稻成熟前,张荣鸿便采购好种子、化肥等小春农资,计划赶在10月中旬轮种上油菜和小麦。为此,他不时跑到地里,查看水稻最新长势,最终将收割时间定在中秋节后。

  其实2011年刚回乡时,张荣鸿只承包了50亩土地。10余年间,他一步步扩大种植规模。“刚开始比较迷茫,不知道可不可以长期发展。种出经验后技术变得比较成熟,也有点底气了。”他说。

  如今,张荣鸿不仅是当地的种粮大户,还是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的探索者。“农资服务、种植生产、订单收购、大米销售都在做,只有加工还存在短板,需要交给米厂。”他介绍,产业链打通后,农场既能解决以往遇到的农资采购难问题,提高种植前端稳定性,还能直通市场,解决稻谷销售难问题,获得更多大米销售效益。

  回顾自己的“种田小白升职记”,张荣鸿很是感慨。“先进机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广加快,当地种地劳动强度明显降低,效益增加明显。“我们这边的种植大户也越来越多了。”

  接下来,张荣鸿计划添置一些新设备。他希望“售价可以涨一涨,多一些收益。”

  走访地

  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人物:农业职业经理人 王伶俐

  近期,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的7000余亩水稻进入收获时节,社员们驾驶收割机驰骋在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个人、一台收割机,几个来回,便能收获满满一卡车的稻谷。

  作为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王伶俐每日都忙着安排收割进度、协调人手和机器。虽然任务繁重,但从事农业生产管理9年的她早已学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所有事情。

  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伶俐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

  “不论是种田理念和方式,还是管理理念和方式,我和我爸那辈都是截然不同的。”她相信,传统模式叠加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和新的销售方式,可以改变农业生产靠人的原始面貌。

  尽管是个新手,但王伶俐还是大胆将企业化管理和机械化耕种模式引入合作社,并优化种植结构,在种地这个古老行业里,找到了增产增收空间。如今,她管理着4个土地合作社、1个烘储中心和1个农机合作社,每年的粮食总产量超过6000吨。

  “现在收割了四千来亩。虽然今年遇到高温天气,但影响不大,产量大概和去年差不多。”王伶俐告诉记者,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为分散风险,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增产提质,今年合作社同时种植了“宜香优2115”等七八个高产优质品种。

  在王伶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合作社中。如今,年轻人的比例占到了团队总人数的70%。“大家对农业很有热情,也对新农人这个身份感到自豪。”她希望,通过丰收节在全社会营造丰收的喜悦氛围,展示农业新技术,宣传农业发展新成果,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扎根乡村。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4/9/20/c55aeb0ca126432eb1ae1b4c7a287cf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