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新县持续深学活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探索走出具有边关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实施“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模式,建成精品屯4个,示范村9个,提升村15个,切实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就为奋力开拓边疆文化旅游名城新局面增光添彩。
一、坚持“三举措”党建引领,奋力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支部引领绘蓝图,实现党员“领着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成立党群理事会,组织党员、驻村工作队员、乡贤人才组成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劳动先锋队”,组织村党总支部书记“所在屯”动起来,带头开展“三清三拆”“村屯大清洁”等行动,以点破面推动各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屯“开花”,整村“结果”的新模式。二是书记带头抓建设,实现干部“带头干”。村党总支部书记“所在屯”先动起来,率先开展“三清三拆”“村屯大清洁”等行动,累计3.3万人次党员干部、乡贤人士返乡参与乡村建设。推行组建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民情专研队”,持续深入开展“书记夜访”行动,“有事好商量,无事聊家常了解群众需求和发展想法,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党员带头促推动,实现群众“主动干”。推行网格化管理,把村内的党建、综治、民政、环境卫生、应急管理等工作统一整合成“一张网”,乡村两级干部积极“并网联动”,发动公益性岗位、低保户、五保户等有基本劳动能力的本屯长住人员组成“爱心人士”队伍,以党员带领群众、先进群众带动落后群众,使群众从要我“做”,我要“做”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累计清理拆除危旧泥砖房、残垣断壁、乱搭乱建、水沟渠塘等6800处,清理村道巷道近89公里。
二、坚持久久为功,共建一方美丽家园
一是串珠成链,打造示范标杆。依托去年文旅大会沿途村屯进行风貌提升改造的基础,统筹整合各行业部门资金4788万元开展“国门”党建219国道沿线、“一级旅游大道”沿线、基层党建“先锋领航”、“一镇三村”等标杆创建计划。积极推动“黑水河沿线示范带”建设,依据“百里乡村建设示范带”和“边境乡村建设示范带”建设要求,有效推动“旅游+红色+研学+文化+康养+农业”等多态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二是积小成大,激活要素活力。创新首推“口袋公园”建设,通过公益林资金等“小资金”牵引,以“政府物料扶持+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利用屯内废弃地、边角地、集体地等,修建不积水的人行步道,收集农家石磨、水缸、废旧轮胎涂鸦等打造“推窗见绿”“开门入园”的农村15分钟生活圈。仅雷平镇便建成了112处“和美”公园,涌现出后益村仑旁屯、安平村潭站屯、车站村赞成屯、那岸村打屯等23个村96个村民小组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样板屯,真正实现了以“小资金”撬动“大资金”、以“小投入”实现“大变样”。三是探索“乡土人才”助力乡村建设的新方法。探索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新举措,通过实施“乡土人才反哺家乡”专项行动,引导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制定“乡土人才+X”帮带措施,开展“师徒”式帮带,培养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开创“乡土人才带大户、大户带散户”联动发展模式,助推乡村宜居建设。
三、坚持因地制宜,成就一方富民产业
一是在特点特色上做文章。立足该县资源,突出地域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产业,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推进“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产业振兴示范。大新县青梅产业示范区共落实投资资金1370万元,建成青梅产业道路15条29.23公里,仅武姜村青梅种植总面积便达7500亩,年产值1500多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打造龙门乡武安村搬迁移民多元化特色产业600多亩,覆盖率高达98.6%。二是在产业联农带农上下功夫。以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电商平台等作为载体,采用“电商+粤桂协作+企业+农户”模式,线上线下联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共孵化电商企业20多家,帮助280户脱贫户销售自产农产品350万元,累计网络销售额达9000多万元以上。2023年共有42个村16家村集体公司参与工程劳务服务,实现创收270万元,带动320多人就地就业增收。三是在融合融通上出实招。依托边关旅游优势,大新以德天瀑布景区、明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核心景区为核心,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加强产业融合,不断探索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采取“支部+公司+边民”经营模式,为游客提供竹排观光、电瓶游览车、家庭旅馆住宿等服务,共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资源匮乏的弄隘、逐梅、联屯参与德天景区内的农家乐、酒店等旅游产业,边民每月平均收入达3000-5000多元,带动德天屯内集体经济高达286.68万元,实现边民村民增收致富。
四、坚持“三强化”改革创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是强化文明培育,提升群众文明素养。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际、接地气的《村规民约》,让村民全程参与,真正做到了“自己的村规自己定”,营造起敬老爱老、互帮互助、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为乡村治理奠定结实的基础。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通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等群众性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推动群众主动正家风、纠村风、净民风。二是强化“积分制”运用,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该县将积分制管理理念引入村级综合治理体系中,制定积分制管理办法,探索开发“爱乡下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数字化积分小程序,创新将“积分制”管理和数字化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村民积分管理规范化、智能化,构建乡村“智”理新模式。2023年全县积分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县参与线上线下积分兑换村民2.19万户,兑换物品2.3万多件,兑换积分物品价值50万余元。三是强化长效机制保障,移风易俗寻突破。通过成立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协调推进专项行动,齐抓共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出台《大新县治理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任务清单》,将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列入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事项。2023年各乡镇累计开展移风易俗活动30余场次,推动群众主动正家风、纠村风、净民风。(大新县乡村振兴指挥部)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