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浪洲村:古村逐浪写新章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浪洲村见证着漓江两岸的历史与变迁。

  □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黄桉鲆 莫培华 文/摄
秋阳灿烂,江水奔流;青山如黛,游船如织;房屋错落,果蔬飘香……作为漓江进入阳朔县的第一个村庄,杨堤乡浪洲村的美,让人惊叹。而这山环水绕一片洲,见证漓江的历史与变迁,又让人对浪洲古村充满遐想和期待。
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阳朔县志》记载,今浪洲村前身为设立于唐代的漓江水路驿站新林驿,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阳朔县内有记载的设立较早的居民点。
漫步浪洲村,古街、古宅、古井、古碑、古树、古庙、祠堂、石拱桥等众多历史人文遗迹,无声地诉说着古村的往昔岁月。于清代后期建成的广和圩,曾是杨堤一带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如今,古朴的民居、青色的石板路依然保存完好,无声地印证着昔日的繁华与荣光。
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至民国16年(1927年)修通桂荔公路前,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漓江水路乃是境内最主要的运输途径。浪洲村东、南、北方向是崇山峻岭,西面是漓江。过往无数的年月里,渡船是浪洲村与外界通联的唯一交通工具。
“那时候,日子过得太难了。”回忆往昔,“60后”村民赵士保感慨万千。他说,从他记事起至2008年,村民们进出村只能靠渡船。人坐渡船不难,难的是把农资运进村、把农产品运出村。“到了秋天卖桔子,1000斤桔子必须雇一艘渡船才能一次性运完,光渡船费就是100元。更难的是,把桔子从挑到渡口,再搬上渡船,过江后又从渡船搬上货车,费时费力。”2003年,赵士保家建新房,就是因建材隔江难运,耗费了3年时间才完工。
改变,发生在2009年。这一年,一条宽4.5米的砂石路,从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河泊源村延伸入浪洲村,让浪洲村完成了通陆路的历史大变迁。
“通了路,浪洲村的发展迈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浪洲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斌告诉记者,自陆路通畅以来,村民们发展特色产业的底气和信心都足了。曾经只靠种粮为主的村民,闯出了更多致富的新路子。
1965年出生的村民赵记养,是村里有名的种果大户。2012年,结合当时的市场,他成为村里第一批种砂糖桔的人。“第一年种了1亩,第二年种了3亩……到如今,已种了30多亩。”赵记养说,靠着漓江水的灌溉,村里种植的砂糖桔品相好、味道甜,深受客商的青睐,每斤果子的批发价比外面还贵0.2—0.5元。
靠着越发成熟的管护技术,以及畅通的销售渠道,过去数年里,赵记养仅靠种砂糖桔,曾创下30多万元的年收入。而今,全村种植砂糖桔500多亩,更多的村民像赵记养一样,依靠种植特色水果,盖起了新房子,买起了小汽车。
和砂糖桔种植产业一样蓬勃发展的,是浪洲村的黄皮果种植产业。赵国斌说,这些年,村民在种植本地黄皮果的同时,引进新品种鸡心黄皮果。今年七八月份,该村的黄皮果丰收,批发价高达5—9元/斤,还因品质高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抢购。今年,该村一农户种植黄皮果0.3亩,收入1万元,创下该村种植黄皮果收入“新纪录”。
2018年,在阳朔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浪洲村至河泊源村的公路完成道路硬化。进出浪洲村的道路,越来越宽。紧抓这个机遇,浪洲村村民开始尝试发展旅游。墙绘画起来,房屋改造起来,道路整洁起来……这些年,浪洲村成了越来越多游客的休闲打卡地。
“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母亲河漓江。”赵国斌说,常年奔流的漓江,让浪洲村水旱无忧;优质的江水,让浪洲村种植的特色水果名扬四方;漓江的美,赋予浪洲村独一无二的风景,又为该村“转战”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浪韵悠悠洲史远,征程遥遥华章成。据了解,数年来,浪洲村的村民收入不断提高,从2018年的年人均收入5000—7000元,增长至目前的1.2万—1.8万元。建新房、买新车,保护古民居、打造美村貌,千年古村,再写新篇。
“浪洲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赵国斌的话,代表着全体村民朴素又坚定的心声,随着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流向未来……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gl/t1913591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