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聚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打造富农强农“新引擎”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广西农垦火龙果基地。

  

  

  

  贺州市平桂区羊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设施蔬菜、生猪为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菜猪循环发展”绿色强园模式。这是设施蔬菜示范区俯瞰图。

  

  

  

  广西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启动设施食用菌项目后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贵港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设施桑蚕——大蚕省力化轨道养蚕设备,助力广西桑蚕茧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河池市都安县地苏镇拉棠村澳寒羊养殖基地内,“,“牛羊上楼”养殖模式一景。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广西农业农村厅提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区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决策,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重要抓手,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领域,全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成为全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全区现代设施农业产值约250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以上。

  

  

  高位推进培育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增长点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多次作出指示,要求用设施农业的效益去置换林果蔬等所在耕地的效益,以达到耕地保护的效能。自治区政府多次对发展设施农业提出具体部署,印发《广西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广西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流程指南》等系列政策,构筑起支撑设施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2021年以来,自治区分管领导先后3次主持召开全区性设施农业大会,建立专班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要素力量,全力推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广西物产丰饶,糖料蔗、蔬菜、水果、蚕茧等特色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每3勺糖就有2勺来自广西;全国人民每吃3个柑橘就有1个来自广西;每吃3个火龙果就有1个产自广西;全球每10朵茉莉花中就有6朵从横州市发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黄智宇指出,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广西农业的优势地位,也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畜渔蔬果蚕菌”等优势特色资源,广西推行“果蔬进棚、鸡鸭上架、猪牛上楼、鱼虾上岸、耕海牧渔”设施化模式,全区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67%,2023年设施渔业产量占渔业养殖总产量65%、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全区陆基圆池2.55万个,养殖规模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拱棚小池塘对虾养殖连续3年保持较快增长。设施蔬菜、设施畜牧稳步提升,设施水果、设施渔业、设施蚕桑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现代设施农业已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统筹财政资金16亿元以上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扩建)设施农业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达50%、金额1000万元,力度前所未有。”黄智宇告诉记者,广西坚持政策引领,积极出台刺激发展设施农业一揽子政策,从资金、用地、用水、用电等全方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设立自治区设施农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利用“桂惠贷”“富民贷”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去年“桂惠贷”投向“三农贷”超90亿元。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政策利好下,贺州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耕地、稳粮食的重要抓手,针对项目投资渠道单一、建设管理低效、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难题,采取多元投入、数字赋能、保险服务等措施打造高标准农田“建、管、护”新样板,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以来,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61.16万亩、改造提升10.7万亩,2022—2023年连续两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综合评价排全区“第一方阵”。今年2月,广西首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业务在贺州市钟山县落地,签单保费40.5万元,走出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建后无人管、无钱管变有人管、高保障的新路径。

  同时,广西将设施农业贷款纳入农信贷担保范围,探索推广农机具、农副产品以及牲畜、水产品等活体担保融资方式,贵港市首创设施农业设备及经营抵押做法,有效破解部分企业融资难题。推动出台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19条措施、自然资源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推进工作方案等,进一步强化用地政策保障。2023年,广西设施农业项目获贷款贴息近8000万元,位居全国第一。

  

  

  项目支撑提升农业设施化现代化水平

  在位于南宁市青秀区的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记者看到,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大屏就能实时监控各大棚的空气温度、土壤含水率、光照强度等数据,还能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进行浇灌、施肥,实现了农业生产一图观、一图管,进入了“在网上就能种菜”的“慧种菜”时代,推动农业产业实现从黄泥菜到大棚菜、人工化到智能化、随机化到标准化、零散化到系统化、商品化到品牌化的迭代升级。

  基地引进山东“寿光模式”项目,通过全面推行“六统一”即统一种植优良品种、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栽培管理模式、统一把控标准质量、统一赋码溯源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让蔬菜大棚变身成为“绿色工厂”,以具象化“新质生产力”描绘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我们聚焦畜牧、渔业、蔬菜、水果、蚕桑、食用菌等领域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目前累计储备项目1260个。”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持续抓紧抓好项目建设“牛鼻子”,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三个一批”要求,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建立区、市、县三级设施农业融资项目库,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提速。“积极向国家推送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入库200个,投资总额达887亿元,41个项目获得贷款授信,授信总额84亿元。其中,二季度纳入国家项目库的项目投资总额达750亿元,超越湖南、江苏、湖北等农业大省,位居全国第8。”该负责人说。

  项目为王,拉动全区设施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贵港市大力推广多层楼房智慧猪场,可节约用地约3840亩;火龙果夜间补光技术普及率45%,面积15万亩以上,亩均增产600斤,产值提升30%以上。2023年,广西6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4个。立体多层规模化养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用地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区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便利地优势“筑巢引凤”,雪榕、华绿、品品鲜等一批全国行业领先的设施农业全产业链企业入桂投产,推动广西成为金针菇出口第一大省区,出口量占全国六成。

  “开展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专项行动,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的设施农业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143个重点项目建立服务台账,提供从审批、办证、开工到投产的全链条、保姆式服务。”该负责人表示,持续对项目跟踪问效,坚决杜绝“建而不成、成而不用、用而不好”等问题。

  

  

  创新驱动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新样板

  今年,广西夏粮、早稻均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同比“三增长”,2023年蔬菜产值超1300亿元,约占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8%以上,常年外调蔬菜1000万吨以上,为全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贡献“广西力量”。食用菌连续4年总产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其中2023年设施食用菌产量63.8万吨,增长16%,占全区总产60%以上。“广西设施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成为全国食用菌现代工厂化生产的一个新标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对此高度评价。

  这得益于广西坚持以高科技赋能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从科技攻关、种业振兴、技术革新上下足功夫,努力向科技要增量、提质量。“一是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尖锋’专项行动,聚焦高产优质水稻、大豆油料、设施蔬菜、果园土壤、优质鸡、对虾等广西特色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解决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针尖’‘刀刃’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二是深入推动种业振兴,牵头承担芒果、蚕桑品种新一轮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任务,着力解决设施农业前端种源问题。三是因地制宜推广一批设施农业先进技术及模式,有力拓展了农业生产边界。”黄智宇表示。

  据统计,广西审定的水稻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从2020年的60.4%提高到2024年的84.7%,广西水稻优质化育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设施种植由简易棚逐步向连栋钢架大棚、智能温室等发展,设施畜牧业从传统栏舍养殖向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设施渔业从传统养殖向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升级。果蔬“三避”、火龙果夜间补光等技术全国领先,“集群式楼房智能化猪场”模式国际领先,自创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列入“全国农业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智能养蚕、互联网养猪等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水帘设施的充分应用更是打破了南方不适宜规模养殖蛋禽的约束。今年上半年广西禽蛋产量18.81万吨、同比增长18.2%,高于全国增幅15.5个百分点。

  如今,行走在八桂乡野间,处处可见“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综合性农田亮丽风景线。一批产业集群发展、先进要素集聚、产业链条完整、供给能力强劲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带正绽放于青山绿水之间。

  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村,全村村民1210户5380人,建设果蔬大棚4500多亩,种植的优质西甜瓜畅销全国各地。2023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2.5万元以上,其中仅大棚果蔬产业就贡献1.25万元。村里户户建起楼房,家家开起小汽车,群众喜称:“住上‘大棚房’,开上‘大棚车’。”“目前全市设施果蔬大棚面积超4万亩,面积居全区第一,年产量16万吨,产值15亿元以上。主要种植西甜瓜、彩椒、子姜等优质果蔬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北海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崇左市创新运用“高标准农田+”模式,在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资源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推动“甜蜜事业”越来越红火。2023—2024榨季,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达400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319.36万亩,蔗糖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左右,连续21个榨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蔗农人均种蔗收入1万元以上。

  “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和改进升级,推进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用好院士冬令营成果,积极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引领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和载体。选树一批设施农业发展典型,以设施农业带动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守好‘粮袋子’、打造‘果盘子’、丰盈‘菜篮子’、鼓起老百姓‘钱袋子’。”黄智宇表示。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ywkb/t1920350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