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群众大多数是跨村、镇搬迁,迁出地与迁入地“两头跑”、管理“两头松”问题亟需破解。而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不是行政社区,但又有着类似行政社区的特点和功能,在管理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难点、堵点问题。为此,赣县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易地搬迁后扶工作部署要求,积极探索“专章通办”机制,有效破解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主体责任落实难、群众办事不顺畅等难题,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实行专区直管,推进社区赋能
把易地搬迁后扶工作和防止返贫监测主体责任落实作为重点,理顺管理机制、组建工作专班、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多方参与、合力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是强化属地管理。把安置200人以上的19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作为属地乡镇新增的功能区划,由迁入地行政村管理调整为由属地乡镇直接管理,提高管理层级、实行专区直管,推动属地管理真正落地,破解迁入地行政村人员力量不足、统筹调度能力不够等问题。
二是组建专班管理。强化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运行,从属地乡镇、迁入地行政村、迁入地驻村工作队、易地搬迁专岗人员中,抽调组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专班,所有人员与原工作岗位脱钩,专岗专用,专职履行防止返贫监测和管理服务等职责,不增加人员、经费的同时,组建起安置社区管理服务的领导班子,赋予行政管理和政务服务功能。
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安置社区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程序,实行安置社区负主体责任、迁出地积极配合的“双向落实”机制,搬迁群众的监测纳入、帮扶和风险消除在安置社区完成。健全安置社区各方工作职责、“三重一大”议事决策等制度,把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纳入属地乡镇行政村民委员会主任序列管理,实现有班子理事、有场所议事、有机制决策,更好地落实了迁入地属地管理责任。
二、授权专用印章,推行公章互认
要避免易地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关键是破解户籍地与迁入地不一致带来的审批难题,实现公章互认。
一是授权专用印章。经公安备案,刊刻“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专用印章,专属搬迁社区使用、用于搬迁群众办事,既赋予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实质性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又解决迁入地行政村公章辨识度不高、很难互认的问题。
二是推行公章互认。区级层面下文,全面推行使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专用印章,同时召开专题会议,凝聚乡镇、部门、单位共识,实现了部门支持、属地认可、区内通用,搬迁群众办事“一章审批、专章通办”。
三是实现异地审批。建立“易地搬迁对接联络群”,对搬迁群众办理林地、土地等资源类事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群内线上对接迁出地,迁出地线上确认、安置社区线下审批;除确需迁出地配合确认事项外,全部事项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审批办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一地审批、相互认可”,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问题。
三、集成专项服务,推动高效办成
把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延伸至安置社区,设立综合服务窗口,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业务骨干入驻服务,搬迁群众在社区办事“一窗能办成”,实现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能办的事,在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中心都能办。
一方面,梳理“三项清单”分类受理。回应搬迁群众办事需求,坚持“专窗综合受理、分类高效运转”,梳理安置社区民政、医保、社保、卫健、农业生产服务、户籍管理、其他社会事务等7类48项直办事项清单、12项代办事项清单、6项帮办事项清单,逐项梳理申报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方式等要素,编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便民服务指南》,让搬迁群众知晓在安置社区能办什么事、如何办成事。
另一方面,整合“三类数据”高效办成。把搬迁群众原有分散在迁出地的档案资料,由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进行集中管理,一户搬迁对象一个户情档案,摸清了搬迁群众家底。建立便民服务专用信息库,对搬迁群众的户籍、土地、林地等基础信息和民政、社保、医保等政策享受信息,进行全面整合,一个搬迁社区一套基础信息,让窗口办事有了数据支撑。同时,在“一表同享”系统创建“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模块,提供82项比对信息数据,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以核代填”“帮填代填”,实现“数据在跑路、群众少跑腿”。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