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探访了在南昌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在综合展示70年我国“三农”发展成就的同时,这些展会倾力聚焦产销对接,在推促农产品上行、传递农业品牌文化方面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引起舆论广泛好评。
传统印象里,“三农”展会也许最接地气,既可以满足人们“逛吃”的需求,又能淘到一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关键是展会上的产品经过层层筛选,都是各位商家压箱底的“真家伙”。此外,还总能碰到些稀罕物事。总之,农交会很容易吸引人气,于是,“大包小包揽货、讨价还价”的热闹场面成了人们对农业展会的“刻板印象”。
然而,以今年农交会为例,虽然顶着“国内规模最大”的头衔,场馆里却“冷清”了不少。由于首次试水市场化运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悄悄退出了“布展、组展”的一线,全部交给专业展览公司操刀。公司相关人员介绍,展会要将馆内“总音量”控制在50分贝以下,每个展位都要将声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同时,组委会甚至要求原则上不允许“现场售卖”,想买东西只能“扫码”寄回家。
农交会如此“不近人情”,似乎是历史头一回。全国各地的好产品虽然“凑在一起”,却没了熙熙攘攘、吵吵闹闹的氛围,实不常见。原因为何?组委会解释:由于展会上的现场售卖容易产生噪音污染,必然会打扰到其他观众观展和展商洽谈,使展会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大型会展往往举办于交通便利、市场资源丰富、产业根基扎实的大中城市,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对现场售卖并没什么“刚性需求”,来到展会的参展商、采购商,更多的是期盼叩开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一扇门,搭建产销对接的桥梁,为自己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接受农业新理念和农业文化熏陶似乎比专程到会场买点农特产品更有意义。
当然,对实在控制不住要“剁手”的消费者,组委会专门建立了网上参展系统和服务商采购系统,前来采购的客商和普通消费者不仅可以快速在移动端定位参展商的位置,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刻线上订购,而销售的展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清晰追踪到产地源头的生产信息。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又为参展双方营造出看样、洽谈、签约、订货的良好环境,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展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在观念转变的背后,是一副更深远的发展图景。以往,农业展会侧重于农产品形象的单向传递,参与进来的经营主体往往规模有限,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不少参展商还“放不下”现场售卖带来的实惠,抱着“小农心态”赚些散碎银两,处于“销售基本靠吼”的状态;乍一看热闹非凡,实际收效甚微。
而农业产业升级和市场观念的提升,直接推动了农业展会从内涵到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一些大型展会,提供了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流通渠道,从品牌推介会到学术论坛,从5G技术的全程直播到推杯换盏的洽谈合作。在单纯的“展示”之外,农业展会开始更注重从宏观的产业格局、市场维度来进行“产销对接”“打造品牌”“输出农业文化”;越来越多的规模化龙头企业参与进来,借助展会的平台将农产品商品化、工业化、品牌化的探索转化为市场认可;各种绿色、有机认证成了“硬通货”,成为了展会上的“明星”。参加农业展会再也不是“赔本赚吆喝”:不光展示“硬核实力”,还通过信息化的“加持”有效对接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目光所及之处,是更广阔的空间,自然大家也没必要扯着“嗓门”吼了,展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
总的来说,农业展会是我国“三农”发展的一扇窗,传统农产品正在构建起新的市场形象,一个个农业品牌直接推动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性,让优质农货可以“挺直腰板”融入现代市场格局中,有效克服了以前小农经营的约束,靠大声售卖来汇聚人气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农业展会“安静”下来,未必是坏事。安静背后,是农业产业形态汹涌蓬勃的演变态势:告别传统的路子,为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提供新的着力点,搭建起惠及产、销、购的综合平台,才是农业展会长久生命力之所在。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