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4-12-02    作者:佚名

  (2024年3月3日)

  2023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837.3亿斤,由全国第五位提升到第四位,增量居东北四省(自治区)第一位,单产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因灾返贫致贫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十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玉米水稻、生猪、肉牛肉羊全产业链产值均超1000亿元,人参全产业链产值超700亿元,果蔬全产业链产值超6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新改建农村公路3175公里,整治“畅返不畅”公路6217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8%。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县,打造高标准示范村、美丽村、吉乡农创园。村庄清洁行动行政村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进村入户,移风易俗持续深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上强化政策引领,在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担当作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吉林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880亿斤以上。严格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下达粮食播种面积指导性计划9277万亩,把任务指标分解到乡村、落实到地块。实施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在中西部易旱地区推广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新增100万亩,总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应用推广高产耐密玉米、高产高油大豆品种,新增200万亩,总面积达到2700万亩以上。推广“一喷多促(多防)”等防病虫促增产技术,新增200万亩,总面积达1770万亩。在产粮大县落实玉米和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扩大投保面积。

  (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深化落实“田长制”,加快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改进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科学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开发规模达到25万亩。

  (三)着力加强黑土地保护。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发挥3个万亩级核心基地试验示范作用。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集成示范先进技术,探索新的耕作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3800万亩以上。实施“秸秆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技术110万亩。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侵蚀沟治理项目112个,治理侵蚀沟8002条。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适当提高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支持白城市、松原市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试点。扩大中西部易旱地区农用机井建设。加快推动永舒榆、星星哨等18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实施重点涝区排水疏浚工程。推进灾毁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和重建。整治农田“四沟四渠”3万公里。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干旱、洪涝、风雹、重大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鼓励科企联合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启动“吉林省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优选全省农业主导品种126个、重点主推技术10项、主推实用技术75项。落实国家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完善“政产学研推用”链式模式。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持续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六)加快种业振兴发展。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高产、耐密、耐盐碱等作物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到8家。建设公主岭、洮南等高标准制种基地。加强肉牛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建设,推动延边黄牛和吉林西门塔尔牛改良提升和高效快繁。完善梅花鹿种质资源数据库。

  (七)推动农业数智化发展。依托“吉林一号”卫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升级完善“吉农云”平台,推动“云·码·村·社”全覆盖建设与应用,建设认定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数字村”。开展数智赋能大田作物单产提升试点示范建设。加快玉米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和平台建设。加强涉农信息协同共享,拓展种业资源、农业机械、肉牛产业、三产融合等农业数智化应用场景,推动涉农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智化转型升级。

  (八)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推进智能免耕播种机、丘陵山地收获机、粮食烘干机等研发创制。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有进有出、优机优补”力度,重点支持购置智能农机具、先进适用农机具,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收获机。下调普通机具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机具更新换代。健全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区域服务中心。

  (九)稳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三年攻坚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鼓励县级及以上示范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新组建家庭农场。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培训,力争实现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立县域服务标准规范。开展“联百村带千社惠万家”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千户家庭农场、千户农民合作社“双千工程”对接服务。聚焦服务小农户、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等居间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型分类支持力度,提供优质高效的登记注册服务,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企业法人纳入一网通办范围,实现“网上办、一日办、免费办”。

  (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发布粮食收购进度和价格监测信息,落实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新建各类棚室3万亩。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加强救灾种子储备。积极培育壮大农资企业,建设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加大涉农领域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健全全链条节粮减损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大力推动粮食机收减损,落实安全储粮措施和简洁实用装具。提倡健康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二、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适时调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集中开展问题隐患摸排整改专项行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筛查预警和兜底保障。保持过渡期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机制平稳运行,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十二)持续加大产业和就业帮扶力度。深入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三年行动,推动各类资源和帮扶措施向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发展集体经济、社会救助保障等方面聚焦发力。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重点县乡村。落实“四个一批”要求,加强帮扶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规范光伏帮扶电站运维管理,保持稳定运行,合理分配收益。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继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保持就业帮扶车间规模,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稳定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

  (十三)加强重点地区帮扶。深化拓展包保帮扶、驻村帮扶、省内协作帮扶、乡村振兴高校联盟、金融机构赋能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吉林行动、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帮扶成效。切实强化对1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和对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后续扶持。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万亿级大农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分类分型推动产业深层融合,带动大范围发展。持续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农文旅”融合价值链体系,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评选一批4A、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等级旅游民宿并给予奖补。

  (十五)加快打造全国高端食品加工基地。持续壮大“十大产业集群”,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县乡村下沉、向食品加工和销售等中下游延伸,加快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开展以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央企、域外头部企业入驻,建设头部经济产业园。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户。建设吉林大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大豆全产业链加工。实施人参种业振兴、品质提升、品牌跃升“三项工程”,建设“中国人参产业示范区”,支持抚松县建设人参种质资源中长期保存中心,壮大人参产业发展联盟,推进人参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启动《吉林省人参产业条例》修订工作。建设“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黑木耳、灵芝、桑黄等食药用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人参、梅花鹿、食药用菌等优势特产品精深加工、高值利用。推动梅花鹿茸、林蛙油进入药食同源目录。持续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展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创建工作。做大叫响“吉字号”农产品品牌,重点培育10个精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建立吉林大米评价体系。

  (十六)构建多元发展农业产业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做优“土特产”文章。推动“千万头肉牛”工程提质增效,加快“中东西”三大肉牛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集良种繁育、养殖、交易、屠宰、精深加工的肉牛产业链,肉牛饲养量达到880万头。实施肉牛屠宰加工量倍增计划,采取超常规举措释放产能,配套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发展查干湖等大水面生态渔业,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扩大东部名优冷水鱼生产规模。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特色经济林、矿泉水等林下产业,积极创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创建无抗养殖示范基地。建立与市场端紧密衔接的畜产品质量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

  (十七)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个、乡镇集贸市场(农村大集)2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50个,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渠道资源。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客运站在具备客货功能基础上,增加快递、商超、邮政等功能,新建农村物流网点1800个。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十八)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季春”活动,开展“春风行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提升”“金秋招聘月”等专项行动。做大“吉林省十大劳务品牌”,培育新型劳务品牌。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27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00亿元以上。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加强农民工动态监测和拖欠工资问题整治,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落实农村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保费政策。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鼓励多渠道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九)提升规划引领效能。统筹推进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和审查报批工作,按需依法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规划“留白”机制,对一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时,再落地规划指标、明确用地性质。将乡村振兴项目纳入用地组卷报批攻坚行动,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由省级统筹保障用地计划指标。

  (二十)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制定出台乡村建设行动“1+N”方案,健全乡村建设议事协商、社会投入、农民参与机制,明确建设标准,细化考核指标,跟踪督导问效。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高标准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吉乡农创园”。

  (二十一)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行政村覆盖面保持100%。打造“干净人家”30万户。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以水优先”,实行农户自建、先建后补,新建农村卫生厕所1.7万户。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等六类区域为重点,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工作。优化处置设施布局,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8%以上。统筹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健全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推进畜禽粪污就地转化、就近还田利用。

  (二十二)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施乡村畅通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350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2500公里,整治“畅返不畅”5500公里,提档升级通往20个旅游景区公路。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县级统管、企业化运营,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达到70%以上。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能源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及时排查鉴定农村危房,推广示范农房建设标准和图集。落实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各项任务。

  (二十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实行慢性病签约服务和村医“积分制”管理,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动医保服务下沉乡村,把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乡镇福利中心布局,加强跨乡镇入住需求统筹调剂,确保“应养尽养”。支持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建设养老大院、老年食堂。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二十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推进秸秆全域禁烧,加强秸秆离田管理,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深入实施绿美吉林行动,统筹推进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修复草原26万亩,提升林草资源固碳增汇能力。全面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建设,落实“三员”网格化管理。建设幸福河湖,新建和改善绿水长廊1000公里,基本消灭重要流域“光板河”。持续推进西辽河干流吉林段、洮儿河干流母亲河复苏行动。动态排查整治黑臭水体,健全工作推进和考核监督机制。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二十五)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培育区域节点型、专业功能型县城,扩大县域就业容量。推进县域经济分类发展,依托自然生态、交通区位、历史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将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县政府所在地镇的住房或收入困难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六)促进乡村文化不断繁荣。节俭热烈办好农民丰收节、第十一届吉林省农民文化节。开展“送演出下基层”1800场以上。组织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推荐活动。广泛开展展览展示、文化扶贫等活动。坚持农民唱主角,支持乡镇和行政村组建文体队伍,结合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和重大节假日,自办“村BA”、村晚等群众性主题活动。开展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调查推荐,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深入实施“吉林印记”工程,结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建乡村博物馆16处。

  (二十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日常生活,编制吉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手册。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宣传教育活动,评选“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建设“道德银行”“积分超市”,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持续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陋习。完善农村志愿服务体系。

  (二十八)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完善覆盖全体村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强网格长和网格员,及时排查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农村人民调解员队伍,培养“法律明白人”。加强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大农村涉黑恶案件线索侦办力度,依法打击农村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开展农村自建房、道路交通、燃气、消防、渔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建设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加快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九)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推动落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职责,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及时开展重大任务督促落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和暗访督导调研,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加强“三农”干部使用选拔和锻炼培养。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讲好新时代吉林乡村振兴故事。

  (三十)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五项工程”。持续深化“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力争全省乡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机制,逐级建立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持续清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提高村“两委”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储备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对乡村干部开展全员轮训。加强村“两委”干部监管,细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立村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加强驻村干部日常管理和督导考核。

  (三十一)深化农村改革。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试点范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延包模式。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严控经营风险。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税收减免。平稳有序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落实分类管理帮扶措施。抓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整省规范化试点建设,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深入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经验。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统筹推进农垦、林业、供销、农业水价等领域改革任务。

  (三十二)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加大省级乡村振兴项目和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强化项目动态监测、实时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优先向产业发展好、项目实施好、完成效果好的县份投放项目。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围绕“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和担保支持,提高中长期贷款投放占比。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畜禽活体、农机具、大棚设施、畜禽圈舍等涉农资产抵押贷款。加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信贷、保险等金融信息服务。开展金融“一县一业”专项行动等政银合作,加快农业农村信用信息共享。

  (三十三)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坚持招才引智和本土培养相结合,着力打造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耕耘者”振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等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专业职称评审。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深化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选树“助力乡村振兴优质学校”20个。健全城市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加强待遇保障。深入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扩大科技小院地域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向“三区”选派科技特派员120名。持续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行动。统筹实施“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特岗教师、订单定向医学生、订单农科生等培育培养计划。开展乡镇机关选调生、乡村振兴专干招录招聘,行政村乡村振兴专干实现全覆盖。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鼓励退役军人回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拔优秀退役军人进入农村“两委”班子,培养选树“兵支书”典型。

  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努力建好绿色大粮仓、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提供强有力支撑。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zwgk/zcfg/zc/202404/t20240403_88898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