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数字农业的发展与运用对于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数字农业技术快速发展,成绩令人瞩目。海外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对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有何启示?即日起,开设“海外数字乡村建设之窗”栏目,请有关专家学者介绍相关情况,提出发展建议,供读者参考借鉴。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突破口之一,也是以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数字乡村战略”以来,我国已连续六年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的重要性。通过比较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模式,有助于明确和优化我国数字乡村的建设路径。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小农国家,具有相似的农业经营结构和乡村发展轨迹,其乡村建设实践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日本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由于农地稀缺和资源匮乏,日本农村面临严重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困境,制约了其农业农村发展进程。因此,日本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有效推进了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第一,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便启动了“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计划,起步时间早且投入力度大。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丰富,数字基础设施得以迅速布局和完善,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突出政策间的协同联动。日本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政策的协同联动,在制定专门针对乡村的农业政策基础上,有序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提高了数字技术的使用效率,并由此探索形成了一套以财政、信息和技术投入为基础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框架。
第三,重视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日本以现代化目标为导向培育高素质农民,包括完善培育体系、创新培育形式、重视数字素养提升等。在政府主导和农林水产省统筹的基础上,与教育部门及社会组织合作,推行了全民、终身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了农民的数字素养。
第四,强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日本通过智慧农业实践,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供了易操作、高效益的智慧农机和管理模式,覆盖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不仅加快了数字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还加深了农户对新技术的理解和采纳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数字乡村建设的国际趋势研判
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数字乡村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高度重视规划先行的工作策略。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现存挑战及未来路径是其中的关键。通过专项规划来建立健全乡村建设的制度机制和工作步骤,做好政策联动和统筹,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际共识。
第二,持续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未来对乡村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将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完善和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稳步提升数字赋能主体的数字素养。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不足和人才短缺是核心挑战,这些短板可能严重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应放在赋能主体上,重视并优化农户的数字赋能过程,确保数字技术有效满足其需求并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加快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路径。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反馈和联动机制将更加完善,农民能够对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增强项目的灵活性和接受度。从而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使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亮点。
对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启示
在准确把握数字乡村建设国际趋势的基础上,需要采取有力有效的行动举措,推动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迈向新高度。
第一,强化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鉴于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涉及内容多、覆盖区域广,确保数字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得以有效实施,部门间的高效协作、机制协调及资源协同至关重要。面对中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应充分发挥历史经验的警示教育功能,系统地解决可能存在的重复建设、多元管理等统筹不足问题,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规范有序。
第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场景适配。在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阶段,既要补齐信息基础设施的短板,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硬件条件,还应优化软件环境,不断扩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应用场景。通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发定制化的应用场景,确保数字技术能够在乡村建设中落地生效。
第三,持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基础,确保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第四,正视数字乡村建设的长周期问题。在深入分析农村的现实需求基础上,充分利用政策试点效应,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进而设计具有长期主义且具备高执行力的数字乡村建设策略。同时,也要顺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采纳开放性的设计思路,使得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依据乡村发展实际适时动态调整。
(作者周子铭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高鸣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jyw/202404/t20240430_89035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