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金秋九月,在守望丰收的日子,河北省雄安新区迎来了一场关于“粮食安全与农田高质量建设”的盛会——第三届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
此次会议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指导,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主办,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政产学研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推动我国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并就盐碱地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交流分享,会上还发布了《中国盐碱地科学利用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
精打细算发挥耕地资源最大价值
耕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具有营养供给、雨水涵养、净化环境等生产、生态功能。
“我国耕地资源‘家底’并不厚实,大国小农、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因此要在守住耕地数量红线的基础上,对耕地的利用‘精打细算’,发挥耕地资源的最大价值。”在开幕式上,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园结表示,要通过加强耕地污染源头防控提升耕地质量,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单产,通过改善土壤生态保障安全,通过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扩大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力度,提升耕地地力?如何科学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为此,各专家进行了理论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表示:“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地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意义重大。”
从长期态势来看,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并没有缓解。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础。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总农艺师马常宝介绍,在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体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实践和创新,逐步形成新征程上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的主体布局,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退化耕地治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为支撑的四梁八柱,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初步遏制了耕地质量下滑的趋势。未来,还需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认为,传统要素资源以及工具手段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在耕地和非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拓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创新性、开放性、未来性特征。我们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创新性配置多种资源要求,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统筹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理念、开拓新的路径、实现新的跃升。
“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涉农企业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领域。”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成敏说道。
地种双适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
盐碱地是我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扩容的重要后备耕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依据成因、分布等特点,我国可分为五大类盐碱区:东北苏打盐碱区、西北绿洲盐碱区、黄河中上游灌区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
加快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是挖掘新增耕地潜力、拓展补充耕地渠道的重要途径,也是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
多项研究、实践表明,有效治理利用盐碱地,要遵循水盐运动规律,坚持综合施策防治结合,选育推广耐盐碱作物,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
顾秉林介绍,在盐碱地改良技术方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长期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果,积极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交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共享研发成果、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在我国盐碱区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同时,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整合技术、资金与相关资源,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平台。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快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推动盐碱地改良工程的有效实施。
会议研讨交流了各地针对不同盐碱类型区域,分类分区进行的典型实践探索。针对轻中度盐碱地,开展了玉米、高粱、大豆、苜蓿等作物的耐盐碱种质筛选,培育耐盐碱、优质、多抗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针对重度盐碱地,筛选一批耐盐碱性好、经济价值高的特色耐盐碱植物,发展水产品,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在保护和修复盐碱地的基础上,获取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研究团队,分享了新型豆科饲草、高粱等作物在盐碱地改良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相关涉农企业分享了通过科学施肥、节水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型农机应用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发挥金融保险职能拓宽耕地保护融资渠道
拓宽耕地保护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与农田保险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是实现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建立,可以为耕地保护利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而农田保险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和经济损失。多地的耕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提到,应按照“政府主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政策加以保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合作运营参与耕地保护利用工作。
在会议专题研讨阶段,相关金融机构代表做了关于拓宽耕地保护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与农田保险的研讨。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指示精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摸清各类土壤的家底;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酸化耕地治理以及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全面提升耕地地力。对后备耕地资源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分区分类开展治理,加快培育和推广耐盐碱新品种,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同时还要综合发挥政策性金融资金和保险职能,加强防灾减损,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409/t20240929_89809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