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辉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现代化肉牛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千万头肉牛”工程实施以来,聚焦对表省委、省政府“新增百万头肉牛饲养量和屠宰量倍增”突破性任务,坚持从三产切入,做优做强市场营销环节,激活二产屠宰加工业扩量提质,带动一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全省肉牛饲养量达到770万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位,肉牛养殖业产值71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2.7%。全省肉牛冻精年产量1000万剂、肉牛种业阵型企业3家(全国7家),均居全国首位。
一、关于合理规划养殖布局的建议
一是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二是制定《支持全省肉牛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提出了6条养殖用地政策措施。三是起草《肉牛产业生态网链实施意见》,规划构筑以长春—吉林—四平为主体的千亿级肉牛产业集群,打造肉牛产业黄金发展走廊。围绕“东黄、西红、中改良”的全省肉牛产业技术示范格局,打造东部延边牛特色集聚区、中部西门塔尔牛优势核心区、西部草原红牛潜力增长区。四是发布《肉牛家庭牧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有力推动并科学指导肉牛产业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二、关于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的建议
争取国家“粮改饲”政策资金9194万元,支持37个县(市)落实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64.97万亩。协调财政部门新增8997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实施免费冻精发放、茎穗兼收菌霉协同试点政策。印发《全省畜禽粪污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会同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部门开展了2022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一主三辅”(以畜禽粪污堆积发酵,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就地就近肥料化还田利用为主,能源化、饲料化和基料化为辅)处理模式,普及推广东辽县、梨树县经验做法。持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编制《吉林省1000家肉牛循环减排降碳实践汇编》。截至2023年底,全省建成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95个、村屯集中收储点4993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三、关于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建议
依托省农科院、延边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创新技术平台资源和市场渠道,组建了吉林省肉牛种业创新中心和延边黄牛种业创新中心,打造地方优势特色种源繁育体系。推动成立“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协会”和千万头肉牛工程专家委员会,解决我省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全省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6个,种公牛站5个,到2023年底,核心群存栏1339头,采精种公牛存栏511头,冻精产量和销量位居全国首位,长春新牧、吉林德信、延边畜牧3家企业(全国7家)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位居全国第一位。
四、关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持续推进“畜牧养殖大村大学生兽医培训计划”,完成557个畜牧养殖大村兽医配备,全省累计配备村兽医1059名,对479名村兽医开展教育培训,其中学历提升教育186人,专业技能培训293人。加快发展第三方社会化服务,鼓励有机肥企业、经纪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肉牛粪污收储运用服务。省人社厅、省畜牧局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支持和鼓励农技推广人才开展增值服务、离岗创业以及兼职创新或在职创办企业。创新建设“吉牛云”大数据平台,对全省肉牛养殖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省政府密集出台了“牛十条”“牛意见”“牛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对肉牛产业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会同省委金融办制定印发《吉林省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规划设计了“畜禽活体登记+农户自愿保险+银行跟进授信+政府或第三方监管”的抵押贷款办理路径,截至2023年末,全省肉牛活体抵押贷款余额达到72.6亿元。联合省建行、省工商行等9家金融机构发出《吉林省金融机构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一致行动声明》,省农联社、省农行等5家银行,与15家肉牛企业签订授信协议5.433亿元。前5个月,全省政策性保险肉牛165万头,同比增长19.4%;肉牛活体抵押贷款76亿元,同比增长26.69%。
下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四大集群”培育、“六新产业”发展、“四新设施”建设,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工业化思维、项目化带动、园区化集群、品牌化经营、智能化监管”工作理念,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进一步强化目标牵引,倒逼措施落实,实行养殖量扩量和产业链提质两手抓,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夯实安全链,确保畜牧业稳住“上升期”,稳在“快车道”。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2024年7月4日
(联系人:杨国锋 电话:0431-88905364)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 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三农内参网 snncw.org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5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533号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neicanyx@163.com
邮箱: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